九一零二年结束了,年终总结其实在上一篇文章里已经写过了,而近几天我却觉得生活中缺少了某种东西,思来想去没有一个答案,而生活却在自顾自地向前。这件事像一朵乌云飘在天空,不至于下雨却会遮挡阳光。于是还是写一篇文章作为探索吧。

  我猜测这朵乌云可能就是此前提到的生活中的休闲娱乐问题。但到今日已经从生活的局部延伸到了更大的比例,这是因为目前的生活中,95%的时间支配权掌握在我自己手中,所以如何调配各种生活状态的比例,以及用何种方式去充实各种生活状态(学习、科研、娱乐、社交、出行)成了一个主要的问题。根据我一贯的原则,能让我感到快乐的行事风格会自发地被我保持,进而更有效地实行,所以调配比例与充实生活需要建立在对个人快乐源泉的分析上。此前我曾提过,探索自我的处理偏好与模式也是重要的议题之一,虽然一般难以推广至他人。

  分析的模式,还是参考此前的分类法,然后用具体事例中自我的反应来判断是“的确如此”还是“觉得应该是”。为了量化一下感觉,不妨虚设一个百分比的快乐程度吧。我觉得快乐程度达到50%便可以说当天是值得一过的,越高当然越好,低于50%会让我觉得当天有些浪费生命,当然同样的事重复做快乐程度会衰减,衰减的程度会根据事情而有差异,原先刚过50%线的一天第二次经历就会觉得不值了。

  先从上次提出的重要的娱乐活动——旅行——开始。此前国内的火车全国游无疑是非常令人快乐的,除去独自出行偶尔的孤独感和丧失做科研的机会成本带来的愧疚感,至少能达到平均85%的快乐程度,这其中快乐来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有:1.借由到达实地这个契机,了解所在地区的历史;2.走遍全国带来的使命感与成就感;3.吃到惊艳的好吃的;4.顺路见朋友或与朋友一同出行。前两个是最初出行的主要目的,后两个是此后的点缀。在同一时间还有5.重构个人思想体系消解此前debuff带来的快乐。比对了一下近几周两次去伦敦的经历,发现还有6.打卡有名城市带来的成就感。但其实这一点渐渐地被我归到“觉得应该是”的部分,即这种快乐是“我觉得好像自己应该为此快乐而产生的快乐”,大概只能持续5秒吧。伦敦之行只能部分满足上述的第一点,主要是4和6,快乐程度在50%左右,且随着去的次数递减,所以目前我对英格兰地区的出行欲望很低,苏格兰也比较勉强,因为交通不便吧,也无法当日来回。而目前有计划的暑期欧洲之行,应该能实现1-4和6,所以期待值还比较高。总的来说,出行在我目前的生活中只有不到5%,因为在我心中有那个时间不如看一看想去那个地方的纪录片来“云旅游”。

  上述几点快乐源泉,其实并不仅仅会在旅行中出现,比如第三点稳定地作为我生活的点缀,每当我发现一个新食材或者能够做出一道新菜时,或者仅仅是重复以前好吃的菜式时,便会给我当天带来保底10%的快乐。第四点在目前的生活中主要以社交的方式提供快乐,最近圣诞与新年,连着参加了许多社交活动,都会让当天过得非常不错吧,70%的快乐扣除没有科研的机会成本愧疚感还会有60%以上,如果又吃到了好吃的,那便会飙到80%以上。但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的情况下,一方面参与社交的时间成本会被稀释,另一方面社交带来的快乐造成的持续性影响也会被稀释,即当天很快乐,但这种快乐带不到第二天,次日依旧要面对眼前95%×醒着的15h带来的巨额时间。而每日社交显然会使得愧疚感上升,并非一种可行的方案。所以对待社交这个生活状态,往往是采取“特定日”的模式,在“一般日”中,则需要重新考虑快乐的来源,使得当日不至于虚度。在这一点上,出行带来的衍生效果更好,一个例子是在大英博物馆看了埃及与亚述相关展览后,次日我依旧沉浸在对中东古文明的兴趣中,通过“学习”的方式让第二天也过得令自己满意。更长时间的旅行带来的后续效应则是更为长久的,在最初来到英国的一段时间内,暑期的出行通过墙上的照片和脑内的回忆不断地为我的日常生活带来隐性的快乐,近来虽有衰减,但或许也会有5%的贡献吧。

  上文提及“学习”的时候加了引号,以及我在写生活状态的时候把学习和科研分开,其实是博士期间才越发觉醒的一种区分。学习是一种输入性的活动,且获取的知识基本随时间而提升,当我是大学生时,我会为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是无底洞的事实而苦恼,因为大学期间学习这件事上是有明确的竞争的,但竞争的变现过程(获取的知识转化成实际的好处)则是少数的几次关键时刻(升学、面试),这导致大家不断向“学习”投入时间,就像开奖前不断押注一般,有时会造成知识提升却双输的结局,也会给做其他事带来更多的机会成本。而科研则是一种互动性活动,同样是面对paper或者著作,科研不要求知识的输入,而讲究知识的运用,就如同小说要全看才能明白故事,而字典需要学会茶轴方法,并找到关键的位置便可以了。进入博士期间后,学习不再是“工作时间”的主体,科研才是,所以学习有时候成为了一种休闲的方式。这里对于休闲,我给出的理解是,相对不那么需要动脑,进而使得人能在较为放松的状态下进行的活动。注意这里关键在于“相对”,一个环境下的主要奋斗目标,会成为另一个更艰难环境下的休闲。另一个例子是,此前准备gre时,最初背单词是目标,第二个阶段刷小题是目标,背单词退居二线,第三阶段刷卷子,背单词已经成了重要的休闲方式。当然此处背单词和“学习”能成为休闲方式的另一大基础是,它给人的收获感和时间的投入的关系接近是线性的(至少是正增长的,即不管怎样,即使是冷知识,也算是学到了点什么),这就使得在没有其他更好的活动时,它们会成为一种休闲的选择。

  不过学习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分:专业相关与专业无关。前者对我而言是指数学相关的研究生课,我会选择花1-2天快速看完某一门研究生课的教材,了解这门课的基本框架和重要结论。稍微远一点是物理的课程,如此前的量子场论、弦论、宇宙学,还有等待看的量子信息。一般也是1-2天的时间,这种学习会使得当天的快乐大大提升,并在此后几天继续延续。但主要问题在于需要在当天开始便接受放弃当日科研的思想,所以一般要提前计划好具体的某天来进行。后者我称之为“泛学习”,即对科研没有直接帮助,仅作为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泛学习”主要被兴趣影响,此前的阅读、看纪录片、到当地看历史(上文的第一点)都属于这个层面。在这个部分,兴趣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它主导了获得知识转化为成就感,进而提升快乐的比率。所以也会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的问题。最初我对中国历史很感兴趣,但在旅行到各地,从纵向的历史到横向的地区历史都梳理了一遍后,兴趣点便发生了转移。此后的兴趣点在于世界各国的基本现状,即我提到的“云旅游”,以及世界纵向的历史。欧洲地区横向的历史准备留到暑期,所以这个兴趣点也基本已经完结,此后的兴趣是军事、经济、金融等国家实力的组成部分,但仅限于了解运作流程和基本现状。再之后是国际关系学,前段时间看了阎学通在清华的课程感觉受益良多,又看了他的两本书(要是现在还有写书后闲想的习惯估计就写了,可惜没啥动力),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国际关系概念,避免只知表面、听新闻像听评书。此外顺带看了《大明王朝1566》,感觉政治操作真是太烧脑了,这算是少有的一边看还得一遍研究解析才能看懂的电视剧。

  近日的主要问题是兴趣点的短时枯竭,美伊的大新闻让我对中东理论分析有更强的兴趣(此前局限于了解基本情况,土耳其库尔德事件的时候追踪了一段时间),可惜没找到像阎学通那样的好课或者较为通俗而不失学术严谨性的书。此外越发有种世界历史追更到最新一章,急切地等更新的感觉。此前有许多未开垦的部分,足以让我了解一段时间,而现在似乎世界地图上的大块部分都被我松过土了,再深挖的话得找到的个闪光的苗头才行。在延拓的话可能在文化或者艺术层面,但这两块还是让人有点提不起劲,存了一些纪录片也都没看,了解欧洲的博物馆也会发现就是一部偷盗史。

  追其根源还是,重复的事情在我心中快乐程度衰减太快,每当我发现一个新鲜事物,恨不得两三天便穷尽,然后再饥渴地寻找下个新鲜事物,这便和运动、棋类、游戏等稳定的快乐来源冲突,因为我觉得我无法在这些事情中获得长效的快乐。借由此不如转入对狭义的娱乐这个生活状态的讨论。以往我讨论过广义的休闲娱乐生活,是包含泛学习、娱乐、出行、社交的。狭义的娱乐主要是指不借助知识上的增长带来的快乐的那些较为放松状态下能进行的活动。此前主要有1.看动画、2.电影、3.生活类纪录片(人生一串等)、4.听音乐、5.打dota(主要是人机以获得无失败的、稳定的快乐)、6.以健身环运动,还有遥远过去的7.看小说(犹记得看三体带来的巨大快乐感)。这里我觉得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耗品,重复时衰减程度比较大,1237属于这种,因为作品看完了就没了,所以其实更接近上面的“泛学习”,我会在短时间内做完(上文里的看电视剧便是,我是四倍速刷剧狂魔)而进入寻找新刺激的过程中,且最近这几项都没有优秀的新作品进入我的视野。第二类则是可重复的活动,这里面除了第四点听交响乐或者一般音乐可以作为持久的放松方式外,第五点所带来的快乐收益已经衰减到比较低了,第六点已经被我长时间搁置了。对于永远求变求新求刺激的我来说,或许就不适合可重复性的活动。在这点上,我的基本逻辑是:吾生也有涯,而重复性休闲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原文还觉得以有涯之生(仅仅)求知识,更是殆而已矣,所以我仅仅把泛学习作为第二层级,而把科研作为生活中第一层级的事。

  只可惜科研不像学习,不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也不是投入时间便会有产出,近日的情形便是1.投入没有足够产出→2.懒得投入→3.寻求第二层级(学习)或第三层级(娱乐)→4.消耗品接近耗完→5.大量时间投入更低效率生产快乐的活动、同时6.机会成本带来的愧疚感提升→7.整体快乐水平低于50%→8.觉得空耗时间。这个链条还是挺长的,其实打破任何一个环节便会使得这点不成立,比如社交和出行可以避免进入这个链条,比如第一条可以通过每周和导师聊缓解,比如第四条可以通过寻找新的兴趣点来解决。只是这两天这些都撞上了而已,以及时间支配率95%显得每天都格外漫长(由于空耗又觉得格外短)。

  以及近日对生活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更多的是随着生活的波澜前进,对我而言,制定的计划虽然会在定完的一瞬间便赶不上变化,但至少可以明确未来近几日希望做到的事。为了做到这点,我想还是列一个每周小计划吧。

20:57 2020/1/4
这次的分析看上去还蛮顺利的,不至于中途卡壳使得这篇文章流产
2020的Clot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