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这篇大约是一年前写的,偶然翻到,读来依旧心潮澎湃,觉得近来写的几篇书评甚至都不如这篇写得令自己满意,便贴出与大家共享。文中的观点有一部分我仍旧保持,有一部分(如对辩论的“偏见”)我已在这一年的经历中有所改观,在此并未做修改,就当让一年前的我与大家见面吧。

以下是正文:

  随感随感,首先扯点近来阅读书籍的感想吧。从《万历十五年》、《天朝的崩溃》开始,我真是堕入了文科的大海,从历史到经济、法律、文化,看的似乎都是一个文科生都不定看的书目。但与此同时,新世界的大门也向我敞开,我从小说、哲学思考转向了人文,忽然发现了以前忽视的许多东西。也许是兴趣使然,以前对这些没有兴趣的时候,觉得这种书没什么意思,随手翻过就当读过了,可一旦接受了治史论时,汲古鉴今的设定,便越读越兴致盎然。也可能是近来手里几本书都写得很棒,让我读来不至于枯燥。当然也有遇到《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这样让我读来十分艰涩的专业著作,以及读着读着就想睡的《社会契约论》。对这类书的兴趣,还有待发掘吧。

  进入正题,最初接触这本书是在报纸,这是中纪委2015年推荐的“开学第一书”,以往这类推荐书目似乎大多很坑,在我脑中的印象还停留在大部头读不懂的名著或者应时的浅薄文章上,连品味书香这种活动推荐的书目,我以前也都不大会多看几眼。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必要刷新自己的认识了。这本书的笔调风格十分自然,理性却不失激情,我在摘录笔记时,忽然有种用自己的风格说话的感觉,这种感觉在我看《人生哲思录》时也曾有过,但这次似乎更加明显,这向自己和世界追问的语气,这怀疑而又肯定的态度,这着眼于本质而非表面的精神,让我再次深刻的感受到是对我的表述方式的一种升华。

  另一个角度,我忽然想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经验的积累,原先我敬而远之的人与事已经能和我亲密地交谈,名著不再可憎,名言不再枯燥,一切仿佛都是一种预设好的交流,我从《历史的教训》之中,读出了他花50年,为人类也为自己,为整理也为传承而写出1500万字的《世界文明史》的原因。再次感受到了一种精神的追求。同时我也探触到他治史时深究本质的态度:历史学家研究的东西究竟有没有用处?历史究竟有没有意义?什么是人性?什么是人类行为的本质,人类的前途究竟会如何?什么样的改变才能被称之为“进步”?这些问题,有的他做出了解答,有的却把问题抛给了我,藉由此,我看到的威尔·杜兰特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学家,更是一个哲学家!他有冷酷的一面,他认为自然界无法避免竞争与弱肉强食,他认为人生而不平等不自由,他认为经济与权力的聚集并不出于富人之恶而是社会发展之必然。这些话,可以说是无情,但并不能说是悲观,只有认清现实,了解我们手中的牌,揣测自然、时间这个人类永远地敌人和朋友手中的牌,才能使人类走向进步。而威尔·杜兰特对“进步”的认识,让我朦胧的理解得以清晰:“进步”不是幸福的增加,那会使古往今来的进步子虚乌有;“进步”不是孩子平均升高、生活用品水平的提高,这样看也是愚蠢的;“进步”应被定义为对生活环境控制的增加,这个定义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所有低等生物。具体的论证我不想展开,我着眼的是他在探讨事物之前,先给事物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的思想,这有助于对事物本质的探讨,而不是空对空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陷入无止境的诡辩。而这个对“进步”的定义,对我来说正是能被我自然地接受的,早已听惯了耳边“你们是最幸福的一代”的声音,也厌倦了“为什么总是我”的怨天尤人,将“进步”定义成对生活环境控制的增加,是十分贴切的,在此基础上,我可以对“进步”有更深刻的理解。

  另一个书中提到的一点这里也值得一提:历史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以至于只要在事例中加以选择,就可以为任何历史结论找到依据。结合书中最初引用的“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的部分是偏见”,历史学家的困境在于,如何从主观记录中得出客观结果。这些话,让我对历史的看法也得到了深化。其实引申一下又能得出,我们写的议论文论证时引用的素材,也不过是我们的选择罢了,反对我们观点的素材同样是浩瀚如云,区别在于我们如何呈现。而此前看一场名辩论赛时,正方说完,觉得很有道理,反方说完,觉得又很有道理,然后到正方说时,又转而肯定正方,如此墙头草的心态正凸显了双方辩论技艺的高超,同样也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辩论究竟有没有意义。结合此书,又得到了一个问题:基于历史的观点究竟有没有意义。对前者,我甚至怀疑过辩论只是双方不断地玩弄文字使第三方承认,黑变白,白变黑的情况时有发生,真理似乎愈辩愈混沌,辩论似乎失去了意义。而后一个问题提出时,我却认为更多的人去看历史,会让历史中得出的观点更加客观,这点我在看《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中提出的新设想与作者的反思之时便有意识到。那么两者的区别在哪?似乎肯定一个,也得肯定另一个,但为何我对它们又有不同的看法呢?我想应该区别在于一个反思的态度,前者我并未见反思的文字,而后者在提出观点的同时便有所反思,这便让我更自然的接受。

  而书中对战争的解读,于我看来也十分贴切:战争和个人竞争的原因完全一样:贪婪。国家和我们一样有本能冲动,却缺少像我们一样的自我约束。而另一端更是一语道破:就个人而言,骄傲使人在生活的竞争中更有活力;就国家而言,民族主义也会使其在外交和战争中拥有额外的力量。每个国家都提倡民族主义,使其成为海陆军的补充力量。如果国家预见到与某个国家的冲突在所难免时,它就会煽动其人民敌视那个国家,并且制造口号,把仇恨推到最高点,与此同时它又强调自己是多么地爱好和平。

  读到此,我仿佛找到了我美国对其他国家经济上剥削与打压的源头,中日在钓鱼岛争端上一些行为的解释,法西斯主义横扫欧亚的缘由。同时,我也对民族主义多了一份谨慎和理性。书末的评语中提到此书的观点并非全部正确,我也深知一本书阐述的只是作者个人的观点,以及美国与中国国情的巨大不同,但就这段文字来说,虽然冷酷,但却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民族主义其实也只是一种国家竞争时运用的手段,但这里的手段并不是贬义词,而是中性词,就如同竞争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一般,冷酷的现实并不一定是值得贬低与错误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认清正反两面的事实,然后选择顺从心意的一方去坚持。这也是对所有事物的一种判断依据。无论是道德、法律,还是权力、经济,其中必然有冷酷和趋利的一面,但我在此又要举《自私的基因》为例,基因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自己的传承,但合作共赢也是他们的一种理想的手段。善建立在利益之上,这虽然是冷酷的现实,但却并不值得痛心疾首,呼号纯粹的善的,得到的只有欺瞒与失望。结果的成功与过程的完美,其抉择中的哲学,还值得我去思考。

  虽然我只用了三个小时便读完了这本不足两百页的小书,但却感到收获颇丰,并已摘下四千多字的笔记(当然是打字,不然不要写死)。加上这篇两千六百多字的随感,也真是受益良多了。以后有机会,也会重翻或者啃那1500万字的大书。现在便先止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