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梦想的生活在当下即可实现,为何要把它留到未来?近一月间,感到充实与快乐,似乎每日处于享受生活的状态。让我忽地去想,是否正处于梦想的生活之中,若是,究竟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这种实现,若否,我距离梦想的生活还差什么。

Part 1

  不如先想想正面的因素。

  第一点是,曾经经历的“三周定律”再次上演。来京恰巧六周,前三周的主要活动是融入新学期和准备学术报告,后三周的主要活动是新论文的构思与写作。每一阶段都有明确需要实现的大目标,而每一阶段也都有各个小目标(比如试讲报告、完成论文的某一节)。这一层面,仿佛生活变成了RPG游戏,我需要完成一个个小任务,再打一个关底Boss,然后顺利进入下一关。过程中或许有未知,需要偶尔停下来摸索一下某个任务需要如何完成,但大方向十分明确,我也清楚的知道卡住我的只是整个活动的一小部分,可以先跳过过几天再来。

  “三周定律”曾在两年前被提出,指的是生活每三周就出现一次转变,比如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或者开启一个新的活动。这种节律性的变化让我感到生活常新,又不至于变化过于迅猛而应接不暇。每三周的一次小结也让前三周的生活被及时的放入记忆仓库中合适的位置,释放脑内内存为下一阶段的生活腾出空间。最近这两个三周中便是如此。不过我想,开启“三周式”的生活需要一个前提,即上一阶段的事情基本告一段落,如果还能随之改变生活环境那会使进入新阶段更为自然。这一学期的开篇与上个学期相比,没有从假期延续而来的工作,心中不会被未完成的工作所烦扰,可以专心面对新出现的事物。

  我曾对RPG式的生活有个定性,它能高效地让人在某一段时间内有节奏地完成任务而提升自己或实现目标,但仅仅RPG式任务打卡完成成就的生活并不是我梦想的生活。真正的生活没有RPG游戏预设好的剧情,并非走完一个迷宫便一定会过一段剧情,人生也不仅仅是在长长的待办清单上打勾。人生的终点便是死亡,而过程的展现与给人带来的享受则是人生的一大意义。

  于是便要说到第二点,在完成学术活动之外,我主动或被动地经历了其他有特色的事件,比如吃驻京办体会各省菜品,看有趣的话剧与电视剧,还有最近的自驾感受北京郊区。

  主动层面,我对上个学期吃住工作三点一线生活的不够满意,领会到理想的生活中不应只有学术,即使学术能为我带来优质且持续的快乐,24小时让学术占满大脑也不是我所希望的。我曾作过不恰当的比喻,当我感受到科研给我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后,就像吸毒后,其他普通的快乐都比不上科研带来的极致体验,于是便会强迫性的脑内思考学术问题。我用寒假末尾的时间,以游戏强行覆盖这种“科研强迫症”,以至于开学初一段时间一度有从“沉迷学术”变成“沉迷游戏”的倾向。游戏是一种短时间内足以与科研匹敌的快乐源泉,但一旦延长到超过一整天,平均而言的快乐就远低于学术了。所以我拿它来改变脑回路后,在遇到其他有趣的事时,相对容易的能够跳出游戏。不过如果超过游戏的有趣的事迟迟没有出现,那么便会容易沉迷。幸运的是,我还是遇到了。

  上述提及的吃、看、出游,优秀的事件本身带来的快乐只是第一层,即它们让我的人生体验更为丰富,我也获得了评价更多相似事物的资格。但我想这些事件给我带来的第二层快乐,即是与他人的互动。人与人的交流与分享,我曾意识到,但并未强调其重要性。而现在我越发认为,只有一个人的世界是单调的,与熟知或陌生的、爱好相近或互补的、主业相似或不同的各种人接触、谈论、分享见解,是我梦想的生活的重要要素。不过,这种互动并非拉一个人尬聊,氛围的营造与话题的构建对交流的质量极为关键,旅行中由于买了瓶水便可与摊主搭讪几句,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主动创造某种契机来实现交流。所以,和他人一起吃、看、出游,才是第二点的本质。上个学期我苦于生活中接触的只有寥寥数人,而如今我通过各种途径与意外和新旧朋友建立了更多的联系,使得我的生活更上了一个层面。

  我想还有第三点,放松的心态。不得不说,上个学期的学术进展还是让我关于学术的焦虑略有缓解,或许这才是上述一切实现的基本原因。我不再要求自己以高强度的状态投入科研,但依旧保持科研稳步地前进。或许我继续高强度的投入可以获得超出稳步状态的收获,但一来边际效益递减,而来我曾回答过自己,并不想成为一个生活中只有数学的人。数学不过是我生活的主旋律,而不是全部,我选择数学是因为以数学为职业能够为我带来理想的生活,而我不应该身处(可能的)理想的生活中还放弃生活的馈赠完全专注于数学。《小王子》中卖爆米花的小贩为了梦想而攒钱,而我却希望梦想不在遥远的未来,而是从眼前的当下一直延伸到未来。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在人生中拥有同等的重要性,委屈当下以服务未来不是我的风格。

  于是在这种心态下,我能够更开放地接受新的事物,而不把它们看成额外的负担。有时学术任务没有完成时插入一个额外的活动,我也并不会感到特别焦虑与不愿,一来我基本知道剩下的时间也足够完成,二来我想着不妨当成一个强制的休息,然后好好享受新的活动。事实证明,往往是意外的、说干就干的事,会给我带来更大的新鲜感与满足感。如果生活的一切都是按部就班,仿佛拿着攻略,那便失去了个人生活的独一无二性了。
  
↑10:07 2021/4/19

Part 2

↓15:50 2021/4/19

  随着年岁增长,可掌控的资源与支配自己生活的自由度不断提升,初入大学是一次质变,让我得以实践“体验丰富人生”的想法。近来又觉得生活发生了某种质变,不过似乎这种改变早已潜在地发生,只是我才意识到而已。那边是,读博后不再有上课、写作业的要求,所有的时间都交由自己安排,工作日和休息日的界限也并不明显。借用某个同学的段子来说,如果不务正业能给人带来快乐,那么在工作的时间摸鱼,在摸鱼的时间工作,做了同样的事,不就白赚了两次快乐。我倒是用我的生活在实践这一段子。

  我曾经探讨过在校、在家、在国外、旅居这四种模式下的自由时间比率。以前在家中工作的时候,由于科研不常有大量的进展,过多的自由加上科研强迫症会让自己感到沮丧,于是选择让自由时间占比从95%变成75%,以此减少自己一个人闷头科研的时间,同时也获得和家人更多的相处时间。那时过多的自由度仿佛还有反效果,因为一个人闷在家里,每天过着看似类似的生活,自由度大,却其实也是某种不自由。因为自由度值得是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而自由则体现在将这一时间用于实现让自己满意的生活中。如果有大把的时间,而没有办法合理地使用他们,那么便会像叔本华说的那样,从痛苦摇摆到无聊中。近来我的自由度基本维持在90%以上,而我却恰当地使用这些时间,以创造优质的生活状态。这似乎是对早先一年“理想的生活”这一话题的优秀实践,也是此前诸多文章探讨后顺利实现的成果吧。

  在这种质变的生活下,原先不可即的许多梦想都较为轻易地实现,甚至是许多曾经的梦想直到实现了才被回想起来,一切显得那么不经意以至于我觉得理所应当。其一便是想到就做的生活特色吧,早先由于各种原因,出行与游玩都需要提前和人约好,或许还得拖到未来不知何时的某个周末,还有随时被鸽的风险,而现在生活中的小愿望往往在一两周内便得以实现,仿佛上一章埋下的伏笔在这一章开头便得到了揭示,同时又会引出更多的发展方向。如此的生活不是间断性停滞的,而是持续向前流动着的。

  处于如此优质的生活状态下,我会自然地想,它会是我希望的生活的最终形态吗?原先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有所犹豫,但如今我可以肯定地说,过去的快乐只能交给过去,未来还需要构建出更多精彩的梦想。止步于眼前的美好,只会徒增对失去的担忧,我依旧相信(我的)人生最快乐的时光会被不断刷新。我不希望,某个时刻以后,自己只能对着过往的某个人生的“黄金时代”追忆缅怀,仿佛那个时刻之后进取向上的自我便死去了,人生也从此走上了守成的道路。当然这只是某种相信,我曾经依旧会有类似的担忧,认为青年时光或许是人生的高光之处,尤其是见到各种与生活妥协与抗争的例子,让我也曾怀疑我目前的生活不过是校园生活自带的福利,当我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时,追寻梦想的生活,尤其是超出现今生活的更让自我满意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困难。一方面我应该珍惜剩下的一年多的学生生活,另一方面我也需要探索或者说追问,学生时代真正结束后,一个人还能否过上不断提升的梦想生活。

  上一学期我曾为自己思想枯竭而感到担忧,一大特点就是我发现和好友吃喝时都不知道找什么超离形而下闲谈的话题。我想如今这个状态已大有缓解,但却以更为复杂地方式展现——与最初空对空地畅谈、辨析词义间的细微差别带来的理解差异不同,如今形而上的谈论则注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往的人生为谈论提供了许多事例,从过往的例子中找到关键点,进而指导未来的生活,成为了如今谈话的主要风格。人生以不是一张白纸,用纸上已有的图画,加上几笔勾勒,绘出一幅更全面的图景,成为了交流中的主要目标。

  我想,未来想起未名湖北的春光,也不亚于查尔斯河畔的风采。
  
16:37 2021/4/19
不断前进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