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七篇的阅读也渐渐过半了,发现一个规律——篇幅多与少交替。《齐物论》、《养生主》、《大宗师》较多而其余四篇较少,或许是这几篇的内容比较重要吧,当然篇幅长的话故事也多,看着可能更为具体一些。

  庄子字里行间的悲哀情怀此前我一再提到,而在这篇《人间世》中更胜一筹,更深一筹。若是听着memory这样致郁向的曲子是不是会写着写着就哭出来呢?此外在处事态度上,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和庄子的分歧还是有所显现的,《养生主》中对“知”的追求之分便是之一,在此还会有更多的分歧。或许是因为他是一种过来人的姿态,我现在所持有的态度他也未必没有过,而他在人间世中经历之后,选择了另一种心境,而我,只不过是一个还未深渉“人间”的孩童罢了。

  上一篇文章讨论到“人生的枷锁”,而《庄子》中,“枷锁”有二:亲子和君臣关系。这显然是庄子所处的社会环境所致,在那个注重父母,君王为上的时代,一个人一生下来,便处于一种受人控制、不自由的状态。如果他想要改变世界,希望以只身介入“人间世”,如孔子,那么君王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而《人间世》最初颜回、叶公子高、颜闔的例子表明,那时的君王常常是难以言论去打动的,即使内直外曲,用古语代替自己的话来劝解,也只能做到保全自己,很难真正改变君王。所以庄子是逃避权力的召唤的,因为伴君如伴虎,即使免于身体的刑戮,心中的担忧已经让精神受到了伤害。

  而如今已不再是封建君主制,家庭孝道的概念也有所弱化,这人间是不是就让人好过一些呢?庄子是看不到现在了,他无法评价,就我个人而言,还是觉得随着个人权利的强调与提升,一个人对社会的影响与作为效果相对能够更大一些。然而庄子提到的“灾人者反被灾”的概念也的确值得警示:指出他人的错误,会被认为是以他人的“恶”衬托自己的“美”,你是否这么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是否认为你有这种想法,如果有,他们便会反过来陷害你。

  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小人心态,而在权力机关中,这种心态并不少见。故善意时常被恶意揣度并抨击,希望以自身的“善”改变他人的“恶”的人也往往没有办法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身陷囹吾。在这个层面上,“人间世”的残酷从君王转移到了小人心态,而这种心态未消除时,“入世”困难的问题也便并没有消除,所以庄子“逃避权力”,选择“曳尾于涂”的方式依旧适用,这样至少可以保持一定的自由,并且免于身体和心灵上的伤害。

  但“曳尾于涂”并不是避世隐居,庄子清楚地明白,进入“人间世”是无可避免的,我们身处的是一个人的社会,人的世界。不管愿不愿意,你都能只能存在其中。如果避世隐居,那便是放弃作为人的社会身份,和鸟兽为伍。这在一定程度上,便算不上一个社会人了,这种方式并非上策。我们需要生活在人的世界中,在身体上无需逃避,只需在心灵层面逃避即可。所谓“心斋”、“大隐隐于市”,大致若此。心灵层面的逃避是一种不动心、无用之心,不希望在世间有所用。

  但此处我还是有一些疑问的,因为无法确定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只能就自己目前的理解给出评价。不动心我理解成不为外物所动,不去追求名利等事物,而无用之心一部分也可以理解为不追求外物,不希望自身的实现得到世人的理解,但是否更进一步指的是要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在外人看来毫无用处的东西?《人间世》后给的散木、残疾人的例子似乎是如此,为了不受伤害,甚至可以追求自损。这让我联想到《三体》中人类在宇宙中的“安全声明”便是将自己包裹在一个“黑域”之中,对外不会产生作用,也便不会受到迫害。在“黑暗森林”这一背景下,或许这样的选择是明智的,但前提背景的确是令人提心吊胆的“黑暗森林”。庄子笔下的“人间世”如此残酷,进而推得为了保全自己只能选择“安全声明”,如果人间世已经有所改变呢?是否“无用之用”便不那么被推崇了?

  可能会有许许多多的例子说明人间世的残酷性丝毫没有改变,庄子的方法依旧适用于现今,但目前来看,我还是希望和庄子保留一定的分歧的。庄子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我还是选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我把一些东西看得比生命本身更为重要。道家最初便是出于“保全自己”的学派,庄子也关注个人生命在乱世中的安顿之法,而我的出发点有所不同,便会推演出不同的结论。或许在庄子眼中,我不过是一个“螳臂当车”的可笑之徒吧。但我还是相信,如果没有人去做,那么这乱世永远不会改变,而说不定这螳臂便是最后一根稻草,便真正改变了这个世界。

  庄子并非没有想到这一层,这也是让我不敢轻易与他有分歧的原因之一。他借颜回之口说出了诸如“内直外曲”、“成而上比”等妥协但能迂回地达到自己目的的方法,但却又以孔子之口否定,可见他未必没有去实践过。很可能他也曾如现在的我一样,希望自己成为那最后一根稻草,努力一把便改变了世界。然而他并没有,于是便选择了“心斋”的方法避世。于是我被抛了一个问题:世界真的会因为一个人的介入而改变吗?这个问题其实无法回答,因为无数人的失败并不代表没有人的成功,而如果承认一个人的微小作用的话,也可以说,每个人都在改变世界。

  当然我觉得这还是在一念之间,取决于你自己的想法,你可能有所作为但却仍旧觉得世界毫无改变,也可能尽绵薄之力后感到世界有了起色,我觉得在关注个人感受的情况下,不妨选择后一种心态,至少这样免于心灵上的刑戮了。

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
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
迷阳迷阳,无伤吾行!郤曲郤曲,无伤吾足!

  《人间世》末尾,庄子借楚狂接舆之口,道出时势的残酷与处境的无奈。个人犹喜“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一句,在这句话中,庄子并没有像佛家那样,把现实的苦难放到“往世”和“来世”去解决,而是就在这一世,一个人无法逃离与摆脱的“人间世”中,面对它,与它周旋,与它抗争。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