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终于走遍了所有大陆省份,实现了两年前的梦想。由于迈向学术,课余杂书的阅读趋于停滞,我曾把行万里路从未读万卷书的替代或逃避,而今或许要再拾起书本了。

  弃置书本最大的原因在于它与科研材料是竞品,同样有着“需久坐阅读”、“提供知识与视角”、“对未来发展有益”、“读后可获得满足感与快乐”等特点,而三四年前,当我决定将大量时间投入到科研当中时,交给书本的时间便被压缩至几乎没有了。而科研只能带来事业与知识上的前进,无法在形而上层面提供过多的帮助,我本以写作与交流试图维持思维的活跃性,而脑中的缺乏源头的死水最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陷入沉寂,于是我越发觉得自我在形而上层面的缺失。

  行万里路也曾是个优秀的输入,为我曾经许多的认知贡献了例证,也让我意外间开发许多新的方向,旅居作为科研与旅行的一种调和,在这次旅途中得到了完美的实现,下文不妨先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是科研与旅行比重的变化,原先是科研为主(七三开),主要的模式找一个宜居城市住一段时间,以三日为一个时段,两日阅读思考,第三天根据前面的状态决定出行或者继续研究,每日则注重3小时理论和24小时原则,前者指的是以吃饭为界,将一天分为3小时一段的研究时间,如此在疲惫之时正好以吃饭休闲,而一个时段的无进展不影响下个时段开启新的角度。后者指的是一天有24小时这个简单事实,去掉睡觉和杂事的10小时还会有14个小时,所以即使从下午3点开始工作,当天也会有接近9小时可供安排,不必灰心当日没有进展而陷入愧疚感。

  而这回则是以旅行为主了,即转为旅行为主。选择的模式为到一个新的城市,以三日感受当地的各色景点与人文历史,然后休息一两日进行整段时间的科研。这种模式同样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在三日游玩的闲暇,也会和朋友闲聊一些数学的事物,而在三日结束后的休息日,往往更为高效也更有灵感。

  高效是由于如下的“前摇”理论。科研是一件需要一定心理准备才愿意开始的事,而往往一旦开始了却又不愿停下来。进行科研的心理准备的时刻,在平时往往是玩手机、刷视频,被我称为“前摇”,而如果将这种前摇的时间用于出行,则获得了更为优质的快乐,让生活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也能够积聚足够的心理力量(与没有进行科研的愧疚感),使得在展开科研的时候不需要过多的准备,进入到自发性的工作当中。

  更有灵感我以此前从庞加莱那儿偷师来的理论作为解释。数学虽然最终是以证明的过程呈现,但数学的灵感的获取却不是线性的,一个灵感的行程往往是先阅读大量的相关材料,然后进行一些思考,在脑内创造一个思考的环境,此后在未思考这一问题时,潜意识或者无意识里依旧进行各种论证的尝试,一旦这种尝试产生了数学上非平凡的意义,便会从潜意识上升为表层意识而被认识到,这些浮出水面的水泡则被称为灵感。所以长时间呆在书斋里阅读材料并不能获得灵感,而出行时大脑在数学层面放空,又摄入的各种感官上的刺激,仿佛不断地在揉面,说不定就能导出一个有趣的灵感。这次旅途中,至少两次我三日内几乎没有进行什么相关数学思考,而休息日的早晨睡醒前,大脑中的各种想法在以可感知的状态高速地结合,以至于我在醒来的瞬间已经获得了一个重要的数学结果。这算不算“明镜止水之心”导出的胜利的方程式呢。

  此外如果科研有需要(比如我希望写完某个章节的论文),则可以在一个城市数日连续地进行科研,这时就不必严格采纳3小时理论了因为本就明确地要完成的事,只需要尽可能高效地完成即可。这个时候,旅居和书斋的差异便是,在长时段的科研之后,本来会孤身一人骑车从工位回到住处,进行着相似的休息前准备,现在可以立刻参与到所在城市的夜生活当中,或者与城市中的各种人各种事接触,即刻转换当前的思维模式,真正的给大脑休息的时间,而不是躺在床上时还在纠结想不出的一个定理的证明,使得整个人的状态无法得到更新。

  这种进化版的旅居形式,让我获得了优质的旅行快乐后,又收获了许多科研结果,得到了双重的快乐,让人不得不想一直持续这种美好的生活。旅居生活的变化,主要源于科研心态与科研经验的变化,前一类适合于厚积状态,而如今则是薄发状态。如果所以两种模式并未互相否定,只是为我的旅居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不过后来想想一直持续应该是不太可能的,倒不是消极的因为钱、时间等原因,而是科研不可能永远处于薄发的状态,而是需要一定时间去积累的。这与上文提及的思考类似,输出与整理可以获得很多直接的快乐,也可以与他人有更多的接触与交流,但对于思考的重要源头——阅读,也不能偏废。

  于是便引出了标题中的想法,在行万里路后,或许我还需要复读万卷书?这里的复读当然不是把看过的书再看一遍,而是泛指更多的阅读。上个学期便有些想法,而因为手头的科研未能实现,如今忽地发现书店/图书馆的资源对我的地理位置十分便捷,而我又忽然拥有了许多的时间,于是阅读似乎又成了一个不错的选项。

  谈到时间,不得不先处理上文科研与阅读产生竞争的问题。时间是有限的,我原先的办法是做减法,将科研之外的事物大肆砍掉,使得闲下来也只能做科研,这样可以把心思更多的放在科研的积累之上。上学期以驻京办的模式,一周抢出一晚放松时间,在那个晚上或许我是笃定了不会去深究科研上的时间安排的。如今我又到了学期初,遭遇了上学期初一样的时间充裕而不知如何分配只能拿去打游戏的境地,我想正是一个为新学期设计时间安排的绝佳时刻。

  减法模式或许不再需要被执行,因为上一篇文已经明确了科研也只是手段,达到理想生活的一种手段,不应该被作为最终的目的,旅行时生命体验的增加、在天地间遨游的快乐才应该是人生的目的。加之已进入博士的后期,科研的方向上还是有更多的选择。我目前的状态对五年制本是中期,或许本有一种松下紧绷的弦的懈怠感,而我又混杂了一些博士后期的紧迫,两种力量的拉扯中,至少在目前这一段时间还是比较空闲的。以及往后的科研应该依旧处于薄发的状态,特点依旧是需要想的多而许多久学的少(或许直到第一学期末申请结果出来),所以我想正好可以将薄发的科研与厚积的阅读放在一起。

  我想或许可以把阅读作为一种思维的远行,把它当作我身体为出行时的替代品,既然旅居模式已经被我实践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那加上阅读的定居生活能否被安排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呢?

21:57 20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