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A :2013.9.5 13:45 看完第一部分时写下的

  果然,《复活》还是可以称得上是名著的,即使在我现今只看了第一部的情况下,与《巴黎圣母院》不同,它同很简略的语言讲述了过去,让我马上便对故事了解了大概。它的简略甚至是在我眼中属于“流水账”级别的。看书中很多情节都可以大展笔墨写若干章,娓娓道来是我常见的名著风格,并在自己的小说中也尝试运用。它可以让文章很丰满,缺点是开始情节拖沓,连我自己都会急着去写后面,但《复活》用较少的字数来铺垫背景,反倒是给了我另一种选择:不必纠结于流水账时的文字亵渎文段,不同的详略有不用的风采,当然不同人也有不同的写作风格,与《巴》想必我更喜欢《复》,或许是它的叙述方法更适合我的胃口吧。

  ↑讲如此之多,对内容却毫不涉及,恐怕是上万字码字之后的后遗症吧。

  其实,《复》的情节吸引人的程度只是一般(看过郑渊洁童话之后我对情节扣人心弦的要求很高)。但我喜欢它叙述(或者说探讨)的方向——人性的善恶。男主一开始与我们相同,天真烂漫,认为世上充满美好,思想中人性的“我”占上风。但尔后,他进入军队,却让兽性的“我”发作。于是便沉迷于享乐而不以为耻了(以上文中未具体展开)。其中转变的契机值得深思,一是随性放荡,不享乐则为耻的外部环境,一是男主一直坚持,但最终放弃的内心世界。对前者,我真的没有底气去说,我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因为这存在一个渐渐适应而不闻其臭的可能。在军队中的这种环境(或者是《巴》里的乞丐帮)。如马克思思想的引申(恩格斯悼词里的物质决定精神),在精神上的温饱(不担惊受怕等)满足之后,才是去探索精神上的享受(思考善良与邪恶)。好在现在校园这环境还算是美好,不必为此担忧,到以后,我向我会尽力逃避如此的环境。而第二个方面,男主现实坚持自己不同于世俗的想法(将土地交给农民等)之后却在不断的外界言语中选择了听从他人。听自己的心声去做是困难的,而听从他人的话确实容易的,不必动脑子的。如同码字,复制粘贴文字不过是一瞬,而字字成文却需要数百倍的时间。如果累了,不想坚持了,便如同身上的色彩消退,化为万千灰色人中的一员。即使是残存几分颜色,却无力展现,也便只是靠烟酒毒来麻醉自己了。男主最终便是如此,而我很庆幸,全文便是在讲他“复活”本心的历程。

  他思想的转变这方面托尔斯泰并没有大写特写,花个百八十页去描述他内心的斗争。只是在一天(见到先前同样天真而今同样堕落的女主后)内,便忽然拾起了年少的那份善良,并在随后遇见困阻,兽“我”发作时,也成功抑制。不过这可能这也如NCE2中的戒烟者那样,坚持一周却无人支持,重新抽烟却得妻子长吁,最好朋友还打趣戒烟十分容易——已经尝试多次。诚然,连作者都说,他前面有过几次“人”我的觉醒,但都在日复一日与烟酒的诱惑下重归兽“我”(如同写日记时常荒废一样,当然原文也有男主反省后开始重新写日记的情节,可以看成写日记是自省的一种方式)。可见二者是让人维持在一个不上不下,用安于现状麻痹自己的位置的。于是我选择尽量不沾烟酒。但同样出于原文,人的心如同花园,久不除草便会杂草丛生,是有要一个阶段去着实地审视自己,去改变自己的三观,确立将要坚持的方向。此过程之后,我们往往会重拾自信,感到一股由内而外的道德力量,让我们感到世界美好到值得我们去为之奋斗(当然原文写这方面,不免让我从反面一想,这是否是对那些偶尔良心发现并以此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无比高尚的人的一种讽刺与警戒呢?毕竟物极必反,不可太看低自己也不可自视甚高),男主觉醒后开始改变生活,想拯救堕落的女主却未得到女主的认同,甚至在他放地给农民时,也遭到了怀疑,这不免又让我深感独善其身易,兼济天下难。我的选择或许还是兼济身边重要的人吧。

  此外,在写作方面,作者虽以第三人称,但大体上为男主视角并以男主的想法阐述一些对世道不合理的看法,我想这正是我善于用的方法。我时常有心灵独白而疏于情节,托尔斯泰如此无疑是给我打了一剂强心剂。他的书为世人所认同,也便意味着这种不时出现的大展呼告式风采的行文也是可以坚持的。写作习惯的相近无疑让我更喜欢此书,也渐渐希望了解托尔斯泰的写作历程,探究他的这些看法是个人经历所见所闻还是完完全全是脑补出来的(后者的确很强大。《名人传》如此无趣简直是毁第一印象)毕竟现在以我的眼光来看,他所见到的,思考的方向,是与我们十分接近的(有关善良、堕落、弱者与信任、自我的反省、年少美好的向往、改变品性的诱因)可以自大地说一句,或许我们正走在与托尔斯泰相同的路上。

  当然,仅仅凭着一部是难以得到作品全貌的,二三部或许有更多的思考在等待着我。

Part B:2013.9.7 看完全书后写下的

  接下来发表一些看完全书的想法吧。了解了一下托尔斯泰,《复活》是他晚年的作品,可我却觉得他的想法与年少的我们不谋而合,恐怕这便是所谓的不老的心吧。二三部里出现了一些十分值得人思考的人物,如主角少年时代的好友谢列宁(名字最短我居然记住了,男主聂口口口口,女主玛口口娃),以及男主的姐姐,这两者在其少年时代和主角同样是有远大志向,感到世界的真善,愿意倾尽全力去为之奋斗的,后者成为人妻之后思想沦为平庸,姑且不谈。前者希望进入政府这个体制内,并且用自己的力量却改变,但最终却沦为他人想法的附庸,虽然不时还有警觉之时,但也只是觉得“不对劲”,已经再无法改变什么了,只是在体制内待着,似乎什么都无法改变。我不免联想到了一些言论,认为入党是为了进入内部从体制上改变它。因为谢列宁,我对此抱有担忧,如同此前我对污浊环境的逃避,我很难保证好朋友们在政府机关这趟浑水里搅着,究竟是去净化它,还是最终被它所同化。因为一个国家必然是在某一部分上专政的,这是从一些定义上得来的,也是我们无法去改变的,所以我不知道以一己之力,舍得孩子深入狼穴,不知道能不能套住狼,真正的把政府机关里一些污浊去清除。毕竟,在《复活》的最后,作者也是寄希望于世人自发向善(有关百科里说作者强加自己的宗教观的言论我抱以差评,经过《来一点信仰》以及《复活》中这种对基督教真正信仰内容的认识,我不觉得引用圣经就是强加宗教观,让世人主动向善,虽然出发点非常好,但可能要走的路还很长,毕竟,有光的地方就有黑暗)。其实我更倾向于与鲁迅这类文学家,用笔去战斗,体制改革可能改得了一时,但不能永远实行,唯有文学的力量才能在历史中不断地传承。

  此外,托尔斯泰作为一个文豪,当然也是一个历经世事的成年人,他的见解与我们的不谋而合真是让我倍感振奋。因为我们没有接触过真正的社会,对社会的一切想法与对策都只是臆想,而托尔斯泰真正经历过社会,他所看到的在某一程度上是很有借鉴意义的,而他给出的真善的做法也是十分符合现阶段我们的价值观的。于是,我便更有底气去坚持自我,最好跳过男主的堕落阶段,直接进入他为真善而奋斗的阶段。

  《复活》中将罪犯分为五种,其中一种是完全不认为自己在犯罪,认为此十分平常。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社会教育的悲哀。不过由此联想,对有些人,他做的事情在我们眼里十分污浊,但在他自己眼里,确是一种荣誉,这也便再次证明了纳粹为何会在兽性的环境与不负后果的情况下失去人最基本的人性了。当然,说的轻一点,或许像《白鹿原》这种对肉欲的描写,对作者来说或许也是稀松平常的吧,只是我们看来难以入眼。与此相比,《平凡的世界》还是比较朴素、没有对肉欲的描写的。(两者相比是因为都是描写一个大环境,若干年的变迁)。托尔斯泰也批驳了法院以及监狱等制度,认为如此对改造人完全没有用处,反而是为社会培养危险分子,让正常人堕落,让恶意得到传播。而一些思想道德高于当前社会的人们也被关押,这也是行政部门作为维持“现状”的秩序所做的不合理之事。

  或许这是我第一篇写的如此之长的不是读后感的对书的看法吧,一本好书,必定会让我浮想联翩,联想到许许多多的事情,也让我了解到一些处世态度,在不知不觉中为我树立一个适合我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