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魂》算是我初入日本动画世界的启蒙之作,在看钢炼之前一度成为最受我推崇的作品。我并不懂围棋,几次尝试也至今没有搞懂规则和术语,我对《棋魂》的关注点落在始终成长上。这可是少有的主角的外形随着集数缓慢变化的动画(钢炼也算一个,豆丁也有长高的一天),从最后一集再往最初看,会发觉主角从外形到内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知晓全剧的高潮部分在何处,这几天看《棋魂》真人版时,我更留意剧中主角一步步前进与改变的部分,把享受过程当作了第一位。

  说了许多开场白,我却不会把这篇文章落脚在影片的探讨分析上,而是如以往“观影所思”一般,发挥思绪,谈谈我看剧时想到的东西。

  这部剧并没有对围棋对弈有很多描写,更多的是赛前赛后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一方面是像动画里正面描写围棋更为困难,另一方面则恰好淡化了围棋的主体性地位。对我而言,围棋只是一项需要天赋与努力去达成的事,参与的有专业与业余,各行各业与各种年龄,且沉浸其中能悟到人生的道理。简单地把围棋替换成其他棋类(如国际象棋的《后翼弃兵》)或者其他运动(如动画《乒乓》、《排球少年》)并没有关系,在我的观剧过程中,由于自身专业的影响,我始终把职业围棋在心中替换为数学科研,由此带来的观影体验,与我对数学的态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下文不妨逐一说说。

  第一个点在于,我究竟想过的是,把数学作为生活,还是仅仅想要有数学的生活。从小我便在数学上有些许天赋,但其实我在其他学科上同样学的比较轻松。小学四年级时,因为换了个给我下马威的数学老师,我曾赌气不想上数学课了。好在我妈说要是不上课也考高分,数学老师脸上才挂不住,才算是让我没有就此和数学分别。初中时参加区里不怎么正式的数学竞赛,似乎也只拿过二等奖,但在同班里算是不错的成绩。高中数理化三修的竞赛生活只持续了一周,我便在加速度的虐待下告别了物理,而对化学的坚持一直持续到我对随随便便一考就能在省初赛里拿个好名次的期望破灭后。最初我在化学上的天赋似乎还优于数学,所在的高中历来也是化学竞赛强于数学。而在做选择时,我似乎早已明确了数学才是我最向往的,对于化学,问题只在于什么时候退出。不过竞赛的失利,让我没有机会在中学时代与全国的佼佼者一较高下,只靠着集训队在本校举办的机会蹭上几节课,还总被班主任说不务正业。

  竞赛的失利或许是第一次让我认识到了光靠天赋是不够的。天赋只能让人在入门时走得顺利,进而激起进一步走下去的爱好与愿望。而在一件事上专精之时,只有高悬的天赋是不够的,需要更多艰深的刻苦努力才能将天赋激发得更为完善。大学的初期,虽然身在数学专业,但我会不断地问自己两个问题,我究竟适合做数学吗,数学究竟适合我吗。前一个问题是能不能,后一个问题是要不要。如果确定在数学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或许未来等待我的是数十年的奋斗,我需要用我一生(或至少人生的一大段时间)去追寻数学吗。剧中的主角最初是抗拒的,而在一点一滴与围棋相关的生活中主角萌生了认同感,最终选择进入道场。而我在大学期间也试错了许多别的活动,都不算有起色到能让我长久地为之奋斗,更像是日常生活的点缀。前三个学期我在数学上的成绩逐步下滑,当然其中也有越来越糟糕的数学分析课的原因。直到第四学期,我再次拿到九十分以上的成绩时,突然让我重新燃起了兴趣。因为一门课的成绩选择了一个数学分支,未免有些强行关联了,对许多在数学上做得优秀的同龄人,上九十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对我则像是救命稻草。谁知道在美国交换时,闭着眼就能拿满绩呢。

  我最终决定选择数学,是在看菲尔兹奖获奖者的VCR时。在那一刻我知道了,即将获得年轻数学家最高奖的人,也四处奔波宣传自己的工作,也不得不和老婆异地,也会和我这样的路人合影。那一刻,能不能的问题已经变成了“我也好像也能”。而后和中国数学“黄金一代”的互动,以及与Donaldson、Atiyah瞎侃之后,要不要的问题也被“我想过数学家潇洒自由的生活”所回答。在一次45分钟报告前,我偷偷在空空的讲台上背着大屏幕拍了一张“演讲”的照片,仿佛就像剧中主角进入顶尖高手对弈的场所时想象自己也在这下棋。这种目睹顶尖盛事带来的鼓舞感,我是确切地感受过。这让我一度将“黄金一代”的诞生与2002年在中国举办的数学家大会挂上了可能本不存在的关系。

  明确了能不能和要不要的问题,我才终于踏进了“冲段少年”的行列。光有决心并不够,剩下还要有持之以恒的努力。剧中刻画的几个点也深得我心,前进路上,高人们的指导必不可少,寥寥几句的点拨或许便能影响一个时期;前辈的经验分享也能让人绕开许多弯路,有时还能帮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行人的相互鼓舞与相互追赶则是日常中一步步前进的重要动力。“当你希望做成一件事时,全世界都会联合起来帮你”,我觉得当希望做成一件事时,一定要勇于接受各种各样的帮助,而不是闭门造车。

  剧中每次没过多久主角又会遇到新的障碍,甚至每次成功后都接连有苦涩的事,让人觉得主角一直在被现实敲打。到之后,我甚至有些抱不平,就不能不搞主角心态,让他安心大杀四方嘛。然而回想自己的经历,真就觉得事实本该如此。每次成功后新的障碍,其实并非原地打转,而是突破原有局限后遇到的新的问题,在这一次次的突破中,有天突然回首,可能发现已经前进了一大段。在冲段少年路上遇到的障碍,是在围棋社的生活中根本无法想象的,而一直以来的努力与进步则让原先遥不可及的障碍变成了暂时挡在面前的一层纸,虽然突破这层纸后,迎面而来的还有新的问题,但所有的前进都是逐渐积累而成的。剧中看似主角遇到了许多困难,但确实冲段少年中用了最短的时间定段成功的,这种大踏步的前进,是自身的天赋、外在的教导、时遇的馈赠一同打造的。对于那些更长时间定段的选手,所付出的努力和遇到的障碍又何止主角这点。

  如果把进道场和成为博士生作类比(主角进道场还真拿了厉害的推荐信),那么定段成功后的生活则是从博士初毕业逐步变成博士后、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哪怕是定段赛数千人中选拔出的佼佼者,在职业中也不过是经验不足的菜鸟,初段到九段的路,又是比冲段少年的艰辛多上千倍百倍。或许止步职业五段,最终在少年宫培养下一代,或许止步职业八段,与顶尖棋手只差一步之遥。剧中没有继续描写主角前进的历程,而是将高潮点落在了与导师的分别上。在导师的教导下汲取精华,进而走出自己的路,是每一个要在职业路上走得远的人必须经历的过程。如今还在导师庇护下的我,某条道路走不下去时,总还能在每周的见面中问问导师的意见。近来虽然与他人合作,但其实并未走远,导师在听我讲解时的犹疑还会让我下意识的觉得某个地方会出问题。未来两年,这种状态还会持续,因为有导师指点总好过自己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而最终毕业时,我也不得不面对与导师精神上的分别,因为我不可能永远在他的影子下走我自己的学术道路。正如中学时代看棋魂没法将它和科研生活做类比,以我现在的经历也无法切身、细致入微地体会那种猛地脱离导师后带来的迷茫与痛苦。或许目前的理解也不过像是旁人去劝导主角时的眼光,而其中真正的感受,要到数年后才会显现。

  另一个着重体现的点在于,随着步伐的前进,身边的同龄人越来越少,从棋社到道场,许多曾经并肩的朋友从不相上下变得无法匹及,许多一同前进的朋友从坐而论道到离开这条道路。主角发出“越来越孤独”的感慨由衷而自然。这点或许要以我原先对朋友的新框架去理解,所有的朋友都只能在人生中占用有限长的时间,当分别之时,不妨互相祝福,期待未来的重新相识。何况许多朋友只是在专业的道路上不再同行,在生活中还是可以一起吃喝玩乐的。而在专业道路上,前方还有新的潜在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抱着开放的心态去结交,不多时依旧可以再次坐而论道,只是身旁的人换了。许多朋友最初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在一起,或许共同奋斗,或许一起为同一件事付出,而在经历了许多事后,便不必执着于兴趣爱好这个粘合剂,因为朋友的存在本身,便值得各自的生活继续相交了。

  这部剧依旧有遗憾,最后不得不说有些许拉胯和突然。但瑕不掩瑜,况且我最初的心态便在过程,结局不过是点缀罢了。我对优秀的谈成长的剧的代入感(如此前《隐秘的角落》)总是高于现有成熟角色的新体验(如此前看的其他几部悬疑类电视剧),我想是因为,我也在不断地成长吧。我会把自己的经历与生活,不自觉地投射到剧中角色相似的部分中,而自动忽略到差异的部分(除非这差异大到有点令人迷惑和出戏了,如《隐秘的角落》最后两集)。所以我对成长类的剧的宽容度是很高的,何况又是曾给我启迪的动画的衍生作品。我是会被第一次观看的时间点所影响的,对于棋魂的动画,我想他会始终着重地停留在我对中学时代的记忆中,而这部真人版,未来则会成为我博士生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节点吧。我愿把自己比作冲段少年,勇敢地向未知的前方发起挑战。

12:15 2020/11/29
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