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谁知道如今我已回到家中?人生多变,只得见招拆招,沉浮前行。

  结束了两周多的隔离,回到家中,新阶段的开始,预计这次至少在家留半年(暑期或许会出门,但也属于国内的生活)。所以需要构建一套新的运行体系。即原先许多预设会有修改。

  先说一些题外话,前段时间的隔离在我看来是一种过渡阶段,但我其实并没有把它拿来作为一个反思的时段,因为受到外物不确定性的干扰。如今回到家后,在家搞了黑板和屏幕,初始化科研环境,身体也尝试休息(我估计今天还得花在调整上,到明天或许会改善),心灵层面的清扫整理工作也要做好,不然总会有种前期生活没有封存的感觉。

  我在回国的时刻便结束了心情日记的记录,因为我认为环境发生了变化,如今心情维护相对比较容易,而着重点或许会落到其他事物上。

  然后开启正题,谈及预设,其实就是假定某些事会常态化的出现,首先一点是可支配时间的下降,这点倒不是什么坏事,因为我之前就提到过主动下降可支配时间提升整体的快乐值的方法,原先的目标是找到一个独立于科研的长期性活动,如今这个活动便是和家人一起生活吧,这可以说是最基础的、最可实现但其实不单独拎出来很容易忽视的一项活动。也就是说,我在吃饭、晚间等时段会和家人有更多的互动,当然平时的时间也会被偶尔冒出的新事物占有。这点对于可支配时间本就不多(比如50%)的人来说可能会是一种负担,但对本是95%的我来说,相当于降低到70%水平(近几日可能是50%水平,但我觉得常态化后可支配时间会提升)。

  其实每日需要科研的时间必然是低于70%的,我原先想了很多事情去填补剩余的时间又保证快乐值或者单独不想造成空虚的负罪感。而如今生活中加入了家人,所以不再需要尝试填补,这是基本设定的变化。由此对应的心里改变是,需要逐渐砍掉原先为了填补时间引入的低效事件,避免在70%的自由支配时间下继续吞噬时间。这点其实在隔离期间和隔离之后的瞬间给我带来的反差最为明显。在隔离期间自由支配的时间达到了98%(吃饭问题解决,只有偶尔的检测),且没有开创新的消磨时间的方式,心情值靠回国带来的安心感以及饭菜来维护,所以大量时间花费在了看新闻、看视频等消磨方式上。而在回家后,有其他事要做(比如设置科研环境),便没有心思花在这些事上了。当然最近还是觉得看电视新闻可以作为一种日常模式引入,同时挤占的是原先看线上新闻的时间,总体不占用过多时间。

  第二个修改的设定是上文已经提到的吃饭问题,隔离期间三餐定时送饭只是临时,但回家后倒也不用自己做饭,且饭菜的美妙程度显然比英国的时候上了一个档次(食材丰富程度便相差很多,河鲜爱好者终于爽了爽了)。所以消耗在做饭吃饭上的时间实际上被砍掉了,当然还有买菜。对了与此同时由于在家里所以社交也被砍掉了大半,由于和家里人有接触,对线上社交的关注程度也会下降,所以这两块会有重大的变化。

  此外有个事是线上讨论会的事,由于疫情影响,许多讨论会转到线上,反倒让我有机会参与更多感兴趣的学术活动了,这算是某种意义的因祸得福。不过时间大多在半夜所以需要花费更多的经历去维护固定作息,这方面还在探索当中。
  
  简单地做个小结,新阶段的状态为,70%的自由支配时间,缩减低效的线上活动,转向线下与家人的互动。同时科研依旧保证,借助原先的模式继续前进。正巧在隔离期间把最初导师给我的问题都回答得差不多了,目前依旧在导师给我的第二个问题上探索。希望在家这段时间也能有此前相近的科研状态和科研成果吧。突然想到或许值得警醒的是不可沉迷于安逸的状态,还是需要稳定地督促自己在科研上有产出。每周一次的见面依旧照旧,至今的三次效果看来没有打特别多的折扣,所以还是未来可期的。要是如此科研生活更适合我,恐怕我真巴不得在家过个一两年。seminar照去meeting照有,还有人做好吃的饭菜,岂不美哉。任天下大变,我自安享田园。虽然这也不过是一种愿景罢了。

11:28 2020/4/9
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