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新阶段的开始》这篇文章只是铺好了一个生活的底盘,两周下来,还是有些东西需要进一步讨论的。

  原先明确的两点,自由时间减少与吃喝穿住不愁,并没有改变。经过两周的实践,能够明确的感觉除了科研的时间外(这段时间有所保证,这两周的进展喜人),剩余的时间消耗在与家人的互动和一些较为低效的事件上了。

  我始终秉持着“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样的想法,这句话可以在我的语境下做进一步的解释。“未经反思”指的是随波逐流,只顾见招拆招在生活中没有掌握主动权,这种状态可能是被动的,如外部安排的高三生活,也可能是主动的,即陷入一个舒适区,每日重复而不自知。“不值得过”是指“不值得长期过”,“长期”并不取决于时长,而取决于是否看得到头,即是否知道这种状态最长的可能维持状态(如有意外往往是会缩短的,而如果意外使得原先预计的维持状态变得更长,我便会变得十分消极和不爽),所以“长期”是一个和“期望”挂钩的概念。

  目前的状态显然属于长期,虽然我有一个基本的预计至少要持续半年,但其实我并不知道在家这段时间的上限是多少。如果时间更长,对目前的我来说还觉得是利好的,但不知道对在家留了半年后的我来说,是否依旧是一个可以接受的选择,还是我会选择以出行的方式暂时改变生活状态。

  而“未经反思”则是直接对应这两周的生活状态吧,“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并不是一件简单能做的话,如果以我写文章为记,“苟月新,月月新,又月新”或许已经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果了。我对“新”的理解不一定与原文一样,但我的态度是,如果一件原先新鲜的事逐渐变成生活的常态,最终变得有些心里负担地要花固定时间完成,那么这件事便已不再新鲜,此时便需要重新考量一下,是否需要(短时或长时间地)革除这件事在生活的占比,再去拥抱某些“新”的事物。这个过程其实并不对所有人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对有些人来说,或许达到一个安稳的状态,每天醒来的时候都知道今天要做什么,且这种完成不说在质变上有影响,至少是量变的,那么就很令人满意了。甚至这是某些人梦寐以求的生活,比如处在动荡中的人们,平静下来有饭吃有事做已经是最大的奢望。这算是我指的“新”与他们的不同之处,虽然我们都追求改变现在,但我所指的改变会在时间推移后变成不变,他们则设想了一个完美状态(或局部完美的状态),进入这个状态后边不再离开了。后者的选择是因为看到了更多的挫败、更多的不如局部完美点的生活状态后的选择。而我有这种思想或许还是没有受过生活的毒打吧。

  落实到具体的事,我便是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下决心革除一些原先对我来说是新的事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不再新的东西。这也是我起这么个有点滑稽的标题《减法大砍刀》的缘故,因为在我脑中,只有挥起大刀,奋力斩下,原先已经固着的生活的部分才能被舍弃。思维具象化后的比喻能给心理暗示带来更强的力量,所以我的脑中才会有如此的图画。

  那么什么是需要我做减法去掉的呢?其一是关注新闻。新闻新闻,最早对我来说是“新”的,因为我曾身居象牙塔,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知天下之大变,从自身转向世界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新闻则是弄潮儿必备的活水,不然玩时事梗都不接不上。最初是手机上的新闻软件,回国后加上电视上的新闻节目和网上的新闻报纸,三线并进,最初达到了新闻的密集轰炸,而之后却发现了这种状态其实“密集”与“疏漏”并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新闻只有达到一定的重要阈值才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的视野,电视与报纸的阈值较高,多是重要消息但却多有重复,新闻软件和各种小道消息阈值较低,则容易陷入繁复,最终会变成算法支配下个人偏好的反应。而原先看过的纪实纪录片,则更着眼于一点,没有管中窥豹的魄力,难以将其与大背景相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正着说,结合各种途径能够得到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解世界的框架,我的确通过过去半年的经历和日常操作得出了一些自己看世界的角度(虽然我始终没有把它写下来的想法,因为这与外物的联系更为紧密,而我也不知自己是否有被刻意引导,便不希望道听途说)。如果反着说,则是用大量的时间做基础准备而最终才能够在海量信息中去伪存真,或者说信噪比较低。尤其在如今举世大疫的环境下,重要信息大多围绕着疫情,每日获取新信息的比例便更低了。好在至少通过疫情,我能够印证之前学到的一个判断:国家的存在最基本的就是保障国民的生命权,国民支持国家最终要的原因是国家能够保障他的人身安全。这个判断并非举世皆准,但当我认准了这个判断时,认同哪个国家便已呼之欲出。

  在新闻这件事上,我打算用大砍刀直接砍掉新闻软件和电视新闻,只留下报纸新闻,每天、隔几天甚至一周看看标题,应该便足矣让我对世界的最新动态有所了解。这有种当年高三时,把报纸攒起来看留作消遣的意味,只是当年不懂国际局势,怕是连英德法美在哪儿都不知道呢。

  砍刀第二个伸向的是电视剧,2020年以来,在学物理的冲劲枯竭后,大量的空闲时间便被投入到了电视剧中,最初是简单的喜剧,用时间等效地换取放松,然后继续投入到科研当中。以此来维持科研生活的正常运转(这一点是这几年内的首要目标),后面扩展到题材更为丰富的电视剧,虽然接受的信息或知识量有所提升,但本质还是处在时间与放松的等价交换中。或者再引申一下,我试着关注了更多更杂的up主,每日的动态中也持续地有新视频出现。动态里的视频原先是100%看的,现在80%看也会消耗掉大量的时间,而许多的视频其实意义真的纯在消遣,即使是那些所谓的科普up主,真就是把高中知识再揉碎了说,视频这种形式在这种高知识密度的情况下反而成了一个低效地载体。于是想着干脆一并砍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大批量地取关,让出现在动态里的视频变为每天饭后到开始工作前的消遣。

  其三为与父母的互动,原先主要会谈一些在外面的见闻,发表一些评论与感慨,但数次后觉得,更多谈论的只是当下发生的事,过去的事被提及也是因为与当下产生了联系而作为例证。在始终留在家里的状态中,信息流的来源便是上述所说的新闻,于是在源头寡淡的情形下,下游也无法始终甘甜。虽然会减少话题,但于我而言是凝练。

  自由支配的时间本就不如原先在海外时,所以上述三件事已经完全占领了我科研之外的时间(偶尔的看书、写文章不计入的话),每天醒来便是想着今日科研内容,到了傍晚的时候便想着白天的工作是否已经足够,晚上要不要“加班”,如果加班那么便是继续科研,如果不加班那么就拿上述三件事填充。这种状态其实可以日复一日过上半年的。对于生活的核心目标是科研的人来说,这种状态其实不错,因为主业始终有保障,而剩余的时间能通过这些还不错的事情来填满,不用特别地发愁怎么去消磨时间,也不会在空闲时间被悲伤、孤单等负面情绪所笼罩。对我而言,生活的核心目标从来不是科研,科研只是这一阶段中生活的必备品,是一种可以无限投入时间,投入时间和产出近似成正比,对未来的自己有长远帮助的一种良性的活动而已。它并非是不可剥离的,只是现阶段对我来说一个不错的选择,仿佛一个时间→快乐+成果+能力提升的黑箱转化机,是否运作它当然还是我自己说了算。至于生活的核心目标,或许就是上文提到的始终追求“新”吧。拿大砍刀做减法,也是为了不期而遇的“新”留位置,最近的直接感受为,由于没有特别多的位置,本来打算的听线上seminar的想法根本没有付诸实践,“新”冒头之时却被堵在门外了。

  如果半年之后的我与现在的我相比没有特别大的改变,究竟是现在的我的悲哀,还是未来的我的悲哀?
10:22 2020/4/23
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