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的魔术
此前回家时发觉思考模块自动被封锁一部分,需要在回家前攒够足够的余量,才能够在回家时以常规的思考应对过往的难题,还得提前准备好向身边人讨要助力的方案。我注意到了这个现象,目前简单猜测是回忆与情绪所致,不过这篇文章写作完时或许会有更为精准的答案。
因为再次来到美国也会经历同样的大脑封锁。此前通过踏上飞机前拉肚子的躯体化反应体现,如今拉肚子减弱后,背后浓烈的情绪才能被注意到,我需要依靠着理性转移注意力以及物理层面的少量流泪才能将情感状态压抑到不泄洪的地步。而这些情感会随着前往美国的飞机、在美国倒时差的日子、与美国的同学打交道的过程中被一层层深埋,直到我成为没有感情或者有限释放感情的机器人。“淡如水”模块自动登录,我在余兴节目的状态下倒是乐于做个水库或者大自然的搬运工,批量批发“君子之交”。
这种封锁的源头,过往我解释成“隔阂”,但回国后我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总是有隔阂,心之壁也总是客观存在,但这不妨碍双方或多方的关系进入到我理想或者满意的状态。借用某位挚友的说法,我想要的“关心”其实再寻常不过,只是我总是在找不到这一东西的环境里挣扎,类似于鱼儿为了寻找大海爬上了岸。
所以目前“隔阂”这个词被改成了“可能性的丧失”,这实际上是个更虚的说法,而我需要尝试描述清楚它的具体样态,以及会如何造成我不满意的后果。
第一种体现是三阶导,可预计的增长对我而言只是理所当然,未曾设想的道路才更吸引我。不过我还不足以拥有放弃过往走向混沌的勇气以及对必要性的认定,所以随着所得增长我的牵绊可能越来越多。不过目前而言我只保留了爱、家、部分的数学热情作为牵绊,而对剩余的部分浅尝辄止后推出我的世界。这些事物之所以能成为牵绊,是因为他们能让我像浮士德一般说出“真美好啊请等一等”。我恐怕对平凡有一种淡淡的恐惧,连听《平凡之路》时都关注MV里一直在开车以至于买了辆车。我丧失了对“安逸”的享受,因为我认为有部分的“安逸”只是“身边人”构建出来的,而我时常经历着身边人的转换,完全有选择身边人的权利。
感觉有些偏题,因为我感受到写作过程中没有感情的融入而只有机械的推导,在感情几乎被压抑殆尽的状态下用理性模拟出感情还是我未点亮的能力。
……发呆了好久……这就是削减可能性后导致的结果吧。我想不出除了承认接受环境之外的办法,最多让自己不成为“别多想”的传声筒,将自己摘出来作为飘荡的观察者。
可能性的魔术在于对过往诉求的抑制,然后提出当事人并不想要的替代选择,以表观上唯一的可能性遮蔽所有潜在的无穷可能性,在A与B的选择题中遮蔽了CDEF的可能性。如今我也是拥有了离开的可能性,便不太在意在地进一步探索的可能性。我仍旧待着,不过是说服自己是为了未来换取更多的可能性,这曾被指责为自欺,却发现这种指责的源头不过是在投射自己的自欺,所以目前被改判为余兴节目中的等价交换。只要这种等价交换是有时间限度、有总量限制的,那便多少在情理上可以接受,在主观意愿上忍忍也就过去了。按这种说法,我或许应该发展出一个省电模式人格,到点切换开始梦游。
12:46 2025年3月26日
学会体验死感的
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