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他人
上一篇文章这种通过建立体系回答问题的方式,大约是我从数学家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上学来的吧。好处是整合了此前我若干篇文章与未写出的观点,便于统一考虑。不过另一个影响就是我把我本来想写的部分给漏掉了,补在最后有点奇怪,于是不如单开一篇吧。
此前提过,大学的大方向是探索丰富的生活,而未来一阶段的大方向是探索面对这丰富的生活的自己,探求自己真正的喜好与厌恶的东西,以此构建一座适合自己的空中花园(不知道能不能和有没有必要)。第一个话题便是,我对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的界限态度究竟如何。
不得不说,这其实也是个不亚于“理想的生活”的大问题,而且我能预料的解决方式也是需要通过构建一整套待人待己的方法包以供调用。而且这个问题其实包含了此前有关友情与熟人的讨论,希望也能像上个问题那样,把零散的观点整合起来吧。不过不像上个问题,我并没打算这次便把拼图拼完整,而是希望拼出一大块吧(因为拼完对现在的我来说还有点难)。
首先一个问题,人是否是自足的。答案当然是否定,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但其实这个回答依旧模糊,因为下个问题便是,对人来说,社会是什么。第一层包括日常接触的人,听闻的事件,第二层包括造成接触、听闻的背后施加影响的人与事(比如新闻播报后的电视台台长也属于社会的一部分)。第三层是地球上(以及地球周边)人类所造成的影响的总和,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概念,前两层只占第三层很小的一部分,且不同人占的部分不同,好在是有限覆盖的。不过第四层就更让人头疼一些,一种考虑是从空间出发的宇宙层面,即对人类整体造成接触、听闻背后的施加影响的人与事(并非单指外星人,还有可能是遥远的超新星爆发导致太阳黑子增多,虽然这个是我胡扯的,但具体的意思是人类未探查到的某件事是探查到的某件事的原因)。第二种考虑是从时间出发,考虑历史上的人类的影响或未来的人类的影响(并非单指时光机,还有可能是对未来的预期造成的对当下的影响,见上一篇文章)。第四层最让人头疼的部分是无限性,当然第三部分已经让人够受了,目前还是把问题局限在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吧。
目前至少可以有一个假定,即人是需要他人的,但即使他人带来的信息众大(第三层)或者无限(第四层),由于自我的感知能力有限,所以最终可接受的部分也是有限的。于是问题便在于,人可以从他人那里得到什么。以及人希望从他人那里得到什么。注意这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事实性的,一个是判断性的。
第一个问题可以说出很多,信息、物理层面的帮助、情感上的共鸣等,暂且先放一放。第二个问题更重要些,因为它决定自我对待他人的态度。进一步地,此次我还是希望着眼于自己对朋友的态度。这是在基于“友情的起承转合”这一事实性理解后产生的判断性探索。根据以往的思考,可供选择的点是“关心”(2019年初的日记),“共同生活”(《理想的生活》),“共同出行”(《旅行与生活》),“共鸣与肯定”(友情的起承转合),其实已经说得很详尽了。
关于最后一点,虽然是友情变化之中的事实性因素,但其实反过来的含义即是,我所求的友谊即是有一部分希望从中寻求他人的认可,这里并非广泛性的认可而是少数人的认可,在我看来与把自己价值建立在他人认可中并不完全相同。因为这种认可源于契合,A认可,B不一定认可,而我选择路径时也已经不把多数人的认可作为一个重要判据(虽然总是有相互影响,就像一个人的分数能影响平均分,而平均分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一个人状态)。于是当对某些根基性的判断产生分歧时,友谊还是会不如分崩离析的境地。求同存异指的是在大方向上同而在对待新事物或者分化出的部分有不同看法,可以相互比较得出更全面的理解。当然这一点上接下去的问题便是,什么是我认为的根基性的判断,哪些想法上与我不合,意味着注定无法成为朋友。这当然是一个会改变的东西,可能经历一场大变后,原先不能接受的东西也会变得可以接受。所以在此不强求列出当下的原则性部分。但根据以往的经历,还是能摸出一些端倪的,比如执着于辩论而非讨论的态度,比如举世皆菜我独强的自负,比如无视朋友只重自己,比如漫天白鸽,比如不尊重隐私与秘密等等。
框架性的东西我编不下去了,但还是要写一写自己发现的态度转变。一个是从努力创造好朋友一同出行、生活的契机转而随遇而安,一个人的生活或者多个人的生活都可以接受,且多个人一起时变得更为抽离。换句话说,个人主义抬头,在已结交的朋友方面,我变得不太希望成为撮合共同行程的角色,一方面因为这样的角色需要劳心劳力而难以沉浸其中,另一方面也是今年以来遇到的一系列的与人关系之间的挫折吧。
第二个是对新接触的人,此前有一段对热情的思考,即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为主动,勇于在不太熟悉的人中展现自己以此提高发现朋友的可能性。当然这点还在学习与试探当中,因为我依旧在努力克服最初的羞涩与尝试迅速营造一个适合交流讨论或互相了解的环境。
这个话题有点大,目前心中的想法只有这些了,框架与更多细节留到此后再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