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变成月记了呢,每个月都有新东西可写,恰恰表明我的生活在每个月都发生着大的变化吧,这样的生活是大四一年的常态,在去年秋季转向沉寂,而如今似乎又复苏了。这里的变指的是尝试新的生活,隐含的意义是向好的,至少是与原先持平而有不同的。如果是“变故”的话恐怕我可没有轻松的心情去写下什么。

  这篇文章约莫是一种新生活尝试的宣言,或者说蓝图吧。话题承接上一篇《旅行与生活》,我曾希望从十零开的家中科研生活和零十开的纯旅游生活中找一个平衡点,六月之行做了些许尝试,如今七月自驾行又是另一种尝试,在这两次试验中得出的一些见解,酝酿出此后的另一种生活模式:随意找一个城市住下一周、半月或更长,不追求出行,只是换个地方过着科研的生活。

  不妨先把这种生活和原先在家中/(国外)宿舍中的生活做对比。其实家中/宿舍中的许多优点、缺点在此前的文章中都有讨论,简而言之,家中和宿舍中的优点是能够有较高的自由支配时间(宿舍中95%家中75%),且可以自行设计一个规律的生活作息,这两点对科研都是十分有益的。而家中比宿舍中的优势在于不用考虑额外做饭的事,劣势当然是在何时吃饭上缺少了些许自由,有时思路会被饭点打断。另外家中必然会掺杂与父母乃至亲戚的互动,这是优点(毕竟少有机会能和父母在一起这么久时间,且空闲时间和父母闲聊也是一种放松)也是缺点(丧失了20%左右的自由度)。不过家中与宿舍中的一大问题就是娱乐,此前有云旅游、物理公开课、情景喜剧、世界历史纪录片等各种尝试,但每一项只能提供一到两月的轻松模式,长久而言必然会消磨殆尽,此后便是无法放松的状态的累加,到达一定程度会形成巨大的阻力,使得高比例的自由支配时间无法被合理的利用。一种解决方案是蓄水+放水,即一段时间积蓄无法放松的压力后,用一次旅游来彻底放空,这便是十零开和零十开交替的模式。

  然后再谈谈零十开的旅游带来的利弊吧,其实当我正式开始科研后,恐怕零十开的旅游已经不再存在了,因为我的心中始终会有一股科研的隐性压力,或许说没有科研的机会成本。只有去年暑假,当我还未开始科研,或者说刻意推后科研的开始时间时,才真正达到了零十开的旅游,彻底将自己的关注点落在旅行带来的美好时光上。科研间隙的旅游,只能根据自己的心态来调配科研和旅游的比例。六月之行算是初次尝试,目标即为一边学一边一起出去走走,因为杭州这座城市已是我较为熟悉的了,不过实测效果并不是特别好(在科研这边)。

  仔细拆分一下,科研=见导师/合作者+寻找可能有用的文献+读文献+找想法+按照想法尝试具体例子(手画/写代码)+根据例子归纳得出猜想+寻找证明+写论文+论文画图+论文修改。我发觉,在六月与七月的旅游尝试中,有些环节是无法进行的,而有些环节则是较为容易实施的。一边旅游一边科研中的“科研”并非是上述所有科研环节,而是部分环节,不过有时当下需要进行哪个环节取决于科研项目的进度。

  比如六月时,我可做的是见导师/寻找可能有用的文献/读文献/写代码/修改论文,第一项是无法回避的,因为每周见一次导师,外出一周必然会撞上一次见面,早先我还想着将两次见面往两头挪,中间腾出一段时间来旅游,但六七月这两次旅行中的见面证实了在外见导师还是可行的,只要和导师聊得东西攒的足够多,而和导师聊的部分取决于帮忙找文献/找想法/得出猜想/寻找证明的进度,六月那次攒的不算多,一般两个半小时的见面变成了一个半小时,七月这次则是靠叙述证明+讨论我的一些想法依旧保持了两个半小时的状态,今晚这次见面我准备的话题则是上周讨论的一些延续+希望开辟新的课题,预估也是能够聊比较多的时间的。

  第二,找文献和读文献其实是两件事,一种找文献的方式是问导师,让导师推荐一些文献,另一种是根据已有的文献(导师推荐/自己偶尔发现)来找引用它和它引用的文章,这种方式一次性会找出一大堆潜在可读的文献,当然大部分是看个abstract或者introduction就放一边的,不过也会有少数的命题恰好可以用在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上,即使最终没有找到这么契合的命题,寻找和阅读的过程中也能让自己明白这个方向的大致进展和结果。找文献这件事需要一整段时间(两个小时以上),且被打断后再复原比较麻烦(往往一次性打开十多篇文章),而旅游中多的是碎片化的时间,一整段时间必须是有意识的在旅游模式和科研模式中切换才能实现。所以六月之行中找文献虽然是我可做的,但却并没有去做。读文献也分随便看看的和需要仔细看的,前者在六月之行中已经实现,后者在七月之行中尝试过但效果一般。

  第三,六月之行中一大目标其实是写代码和修改好论文,因为我是在论文改了一个多月还没完成的情况下出来的,有一个稍微有点麻烦的代码需要写,旅游过程中有过尝试,但还是放弃了,因为对整段时间的要求还是比较大。回家之后,小睡一会后肝了三个小时把代码写好,之后又连肝三天把论文改完(之后其实又改了几次,但都是小改),才算是把落下的进度补上了。最终盘算,似乎是妄图一周干两周的活而实际上依旧只做了一周的活。这也是我说六月之行在科研上并不是很成功的原因。在放松这一层面,六月之行让我的糟糕状态缓解了一部分,尤其是回家不到一个月里,脑子活力十足,一不小心撞出了一个不错的成果(和人合作),不知道这能不能算在放松后的收获里。

  然后再来谈谈七月之行,幸运的是,六月和七月出行的间隙,我把新一个课题的主体部分和大部分细节都已经搞明白了(而且恰好是在出行之前),所以我的心情本身是较为放松的,出行路上也自然有些必要而琐碎的事要做,比如为论文画图/读辅助文献/按照想法尝试具体例子。第一点完成的不错,在上一次见导师前(旅游前三天内)就完成了,读文献这事上文提到,我希望弄明白合作者的工作,而这和读一般性的文献还是有所不同,虽然我尝试拿大段时间来看,但一两个小时砸进去成效不是很好,最终在讨论中较为快速的理解了,然后深感听作者讲和看作者写吸收效率相差巨大。按照想法尝试具体例子这事,因为每个例子用时不是很多,所以也可以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总体而言,这三件事完成的都不错。此外还尝试了找想法,不过这更需要机遇,一下子没想到也情有可原。

  六七月之行中,大段时间往往是最初几天的早起带来的,出去玩一般就睡到中午了,而我由于生物钟一般九点左右起来,所以会变成上午科研,下午和晚上玩。不过这并不可持续,因为过了几天生物钟就调过来了,一睁眼就是十一点,早起科研的计划就流产了。而细碎时间则是在等待(等人、等雨停、等车)和车上,后者主要是指自驾行时坐在后座看风景的时刻。我觉得这种时刻十分适合放松脑子,梳理此前的想法,获得新的见解。不过这一次我的课题处于都差不多想明白的状态,而新课题还没有着手点,所以并没有迸发出有意思的想法。

  这两次出行的经历提醒我,较为合理的旅游+科研模式是,在家做完了需要大段时间的工作(找文献/写代码/写论文),然后把可以细碎时间做的事留在旅行路上(读文献/找例子/画图)。实现这一点的模式就是在科研进行到某一阶段的时刻选择出行,六月告诉我修改论文阶段出行并不是一个好时点,七月告诉我想明白证明准备写论文之前的阶段出行看上去不错,且纯粹找新项目的状态下出行会演变成零十开的游玩。剩下没有尝试的阶段是,在家找好了许多文献,出行路上看这些一般性的文献找想法,如果没有想法也可以纯粹当做学习。我暂时无法确定这个阶段是否适合和旅行结合,因为旅行中细碎时间读文献往往不会有很深的理解,但如果只是粗浅的学习或许也还是可行的。总而言之,在这一类旅行与科研结合的状态中,大约会有三七开。

  但我在文初提及的科研生活,并不止步于这种三七开的模式,因为它往往只能持续一周,更长时间下,三七开恐怕难以保证,比如画图只要三天,也不可能两周都在画图。这种三七开只是零十开的一种科研修正而已。我真正想尝试的,新的科研生活,则是至少有八二开的。要保证科研占八,第一要义就是提升自由支配时间,注意这里的自由是“一个人的自由”,和朋友一起出去玩的时候是一种“集体的自由”,就像自驾游有辆车可以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但和每人一辆车各自开还是不一样的。宅是一种比较好的提升自由支配时间的方式,因为出行一般要集体行动,而在住处各干各的则更为方便,这就是开头中“不追求出行”的含义。但不追求出行不等于不出行,在家的一大弊端就是没有出行,因为所住的城市没有同学,社交圈只有亲戚和线上的朋友。而无法放松的压力的积攒和没有出行有巨大的关联。所以出行是必要的,而天天出行则是非必要的,如果定了旅游模式,那么天天出行往往是必然,那么自由支配时间便会下降。不过在家之外的住所宅着,能获得多少的自由支配时间,是一个未知的问题,因为没有父母,所以可能甚至能保证75%以上,日常所要做的就是吃饭之类的事,而这点在国内真是太好解决了,尤其是在不同的城市,还会有不同的特色食物,桂林米粉吃腻了就来麻婆豆腐,然后再去嗦粉和茶颜,这样的生活在想象中至少还是十分美好的。

  不妨把这种生活方式称为“旅居”,听到朋友提及茨威格周游欧洲各国的故事,正在看《昨日的世界》,不知道我的这种尝试和他的生活是否有相似性呢。粗想想还是不一样的,因为他着眼于文学,需要与世界有更多的交互,不同地区的风俗对他而言都是有益的素材,而且四处生活本身也变成了工作的一种预备或者过程。但科研本身与旅行本身是有一些互斥性的,因为科研关注纸面上、抽象的东西,而旅行则是感受生活中、具体的东西,所以需要在两者之间平衡。目前我生活的主旋律依旧是科研,所以我更倾向于科研占比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以上,但我也不想科研完全压倒另一边,因为那反而让科研自身不可持续,也会使得自己的心情变糟糕。

  脑中所想的更高级的科研旅居模式是在世界各地的名校中住一段时间,科研不仅仅是宅,而是与世界各地优秀的头脑交流。这恐怕也是我目前心中科研最完美的生活了吧,但在当下这种境况下并无法实现,所以不妨先试试不带科研交流的旅居吧,看看自己在数周一换的环境里能否还能保持着持续性的科研动力,且能不能抵抗住出行的诱惑,实现科研的大踏步吧。不过不管怎样,尝试一种新生活这件事本身,便足以使人激动了,这一次也和去年“一人旅游”时遇到的情况相似,在恰好的时间恰好的状态中有一件恰好值得尝试的事去做,那么就去做吧,不论结果,这种尝试本身就有独一无二的意义。在梦想冒头时便将它实现,而不是酝酿许久期盼着某一日的未来,大概才是我喜爱的风格。

14:33 2020/7/22
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