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权重于选择 ——《海蒂性学报告》
女权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而且近期还不断地升温。这种话题很容易成为相互人身攻击的载体,“女权婊”和“直男癌”这般带有侮辱性的称呼也数见不鲜。本篇并非希望深入探讨女权问题,毕竟这只是一篇近似书评的“书后闲想”罢了,大致只是希望将《海蒂性学报告》中提到的一些状况和由此联想的话聊作记录。此外,《海蒂性学报告》出版于七八十年代,距今已有三四十年,其中的确也会有些落后于时代的内容,不过不论怎样,姑妄言之吧。
《海蒂性学报告》是建立在调查问卷的回答之上的,全篇的建构也大多为具体事例,心理学的学习告诉我个例是不具有说服力的,但鲜活的例子有助于引起联想和启发思考,所以看这几本书(我看了《男人篇》和《情爱篇》)时的心态需要是“有人这么说过”而非“这就是对的”,这点在序言里也提到了,深以为然。
在我眼中,女权运动算是黑人平权运动后又一声势浩大的平权运动了。平权平权,是让权利平等,而非消除人与人之间本身的差别。如书中所言,女权运动的目的并非是消除性别差异,让女人都和男人一样出去工作,而是赋予女人出去工作的权利,这种权利蕴含着出去工作时不会受到因偏见而产生的区别对待,以及社会观念造成的压力。女性同样也有选择在家做一个全职母亲抚养孩子的权利,如果她愿意,她完全可以一边做一个合格的母亲,一边成为一个坚定的女性维权者。“我们应该让每个人尽可能有更多的选择,也许,借此才能使我们的社会个性化,不会对个人强加僵硬的意识形态的束缚。”
早先阅读《发条橙》,深感选择是非的能力比是非本身更为重要,此处也是类似,拥有选择的权利比选择什么更值得关注。在《海蒂性学报告》写作的年代,很多人对男女有着双重标准:他们对女性苛刻而对男性宽松。具体而言有两个版本:花花公子版——“女人用于享乐”;宗教版本——“女人应该留在家里照看孩子”。这两种态度如今虽有减弱,但恐怕仍有余留,这一类的观念是女权运动绝对需要抵抗的,因为它蕴含着女人低于男人一等的想法,而事实上,女人也是人,没有什么“用于”,也没有什么“应该”,她们的生活需要由她们自己的选择来定。
但实际上即使如今口头上破除了这种态度,社会观念中其实还是有一种潜在的压力。有没有结婚或者小孩经常作为用来评判女人是否合格的标准,这种标准不仅仅存在于男性中,也存在于一些妇女的观念中。可以说,女权运动不仅仅是从男性手中夺得女性应有的权利,还应该改变身处社会中的所有人,无论男女老少。这不是一场男性和女性的战争,这是一场人权与社会的对抗。
因为生育和抚养的问题,如果一位女性希望像男性一般工作,实际上要负担双重责任,有时甚至需要在工作和家庭之间选择。而男性则不需要做选择也不用负双重责任,其原因是社会观念没有赋予男性应有的家庭责任。书中构想了一种男女一起承担家庭责任,也可以同时一起有工作的权利的状态,个人认为如此还是非常合理的。《男人篇》里提到了很多有关父爱缺失的言论,在如今的社会中也还广泛存在,男人主外,女人主内的状态还存在于大多数家庭之中。倒不是说这样的状态就不好,只是男女合作承担家庭责任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
书中提到,有人问:“为什么女人不能更像男人一点?”,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反过来问:“为什么男人不能更像女人一点?”这么一问其实内在的矛盾实际上就有些显露了。男性实际上也承载着一定的社会压力,他们需要在外界人士面前表现出男子汉气概,“像女人”对男性来说可不是一个好叙述。社会观念在要求女性生育、抚养、主内的同时,也要求男性有一定的担当、控制力。这其实细究起来对男性也是有些不公的,如果说女性争取自身“可以像男人”的权利是理所应当,理应男性也能拥有“不被要求体现男子气概”的权利。这种权利和上文一样,也只是一种选择权,不是说有了这个权利,男人全变“娘娘腔”了。在一个开放而关注人权利的社会,其实这个权利也是需要赋予男性的。而这种权利,同样也不是在于女性的对抗之中得到的,真正的敌手也是固化的社会观念。
最后摘录一段书中有关性革命与女权运动的区分:“妇女解放运动的核心观念与性革命不同,性革命倾向于自由的性爱,倡导合法婚姻之结束;而女性运动则强调应建立广泛的社会力量,质问有关女人的身份,男性的权利以及他们的起源,并呼吁女人应拥有平等的经济和教育机会。”
性革命,想必又是另一种从旧社会观念中争取权利的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