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德充符》中提及的“德”的概念,是此篇的核心,实际上我是十分认同的。但《德充符》中也有许多和我的观念有所摩擦的部分,有的甚至让我感到有些痛苦,但其实这些都是细节,只是此篇的一小部分了,而此文着重于探讨内心矛盾之处,反而有些喧宾夺主了。至于作为核心的“德”,因为此前也曾在各处提及,故在此文中只是简单带过。

  近日抽空把《庄子》最后三篇《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都简单翻阅了一遍,感到自己越发难以完全把握庄子思想的内涵,但我觉得仍需稍作整理,否则就真的等于没有看过了。行文可能会参考一些王博《庄子哲学》的解读,当然我在阅读《庄子》本身时也借助了陈鼓应老师的注释和翻译,与其说这几篇是对《庄子》的书后闲想,不如说是对《庄子哲学》和《庄子今注今译》的随想了。

  还是转而谈论《德充符》吧。最初读完,发现几乎每一段都是在讲故事,而且讲得都是身体有缺陷的人的故事,跛脚、伛背、缺唇,简直就是东方的加西莫多,当时觉得这还是个挺大的槽点,再怎么以“身残”来凸显“德充”也不用举这么多例子吧。后面看到解读说,在庄子生活的那个“无道的社会”,因为刑法,身残之人还是非常普遍的,但这其实又回到了《人间世》里的那个问题——我们现在的社会与庄子所处的社会,有区别吗?如果依旧持我此前提及的“有”的观点,那么“身残”也是可以避免的。

  但实际上《庄子哲学》中提到,“身残”或许有着更深的象征意义——人无法自如地生活在人间世。这里的残疾就不仅仅指的是身体的缺陷,而是指人需要屈就。这有点像知道自己是螳臂当车,便选择收回手臂以求安保。但这样的理解似乎又有点偏了(感觉我正在不断地调整我的理解来让庄子的想法能达到我所认可的程度)。

  再调整一下,把人无法自如变为一个客观现状(这点的确无法反驳),于是在形体上选择迁就,对自己的形体,无论是残疾还是遭受痛苦,都感到释然,而选择追求心灵层次能被人控制的那一部分。这样似乎能减弱一些消极意味,但其实还是很容易划入命运论的悲观主义之中。

  我所理解的庄子把身体遭受的磨难当作命运中无法改变的一部分,“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有点我此前一直秉承的“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意思,当然我还有“自然直”的一种希望,庄子则是不管结果如何,都不动于心。“不动心”、不与物迁、不被外物所累、忘怀得失,这一系列的想法倒还是能被我所认可。

  这一章谈的是“德”,一方面是超越世俗,心如平镜,守住万物之宗(“道”),不为世事所动,另一方面是不求刻意彰显,不汲汲于名利。这两点都是我认同的,在此也不特别重复庄子的言论。只是再回到上文“身残”的话题,《庄子哲学》中提到选择德意味着放弃形体,德与形似乎无法兼得,为了追求德只得对自己的形体冷漠,任其在世间受到摧残,只需活着就好。即使选择一种痛苦的生活,心灵也可以劝说自己对痛苦释然。此时肉体在灵魂面前似乎根本不值一提,但下面这句话忽然又体现了肉体不可缺少的作用:“形体是渺小的,但没有它就没有生命。因此放弃了形体意味着放弃了生命的一部分,哪怕是你认为不重要的一部分。”或许如此对形体轻视而不忽视的态度,是一种比较合适的选择吧。

  此外,《德充符》在谈及大德之人时,往往提及他们不必借助言语而能让空虚的人满载而归,这点其实非常有意思。道家似乎向来是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状态的,因为深知语言对表达思想有着极大的限制。但这其实很考验读者,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够人参悟许久,很多时候读者只能靠自身的经历与观念去揣测,而可能正是这种揣测,让每个人都读出了适用于自己的某一方面的意义。这种意无穷的句子接近于一种心灵的沟通,而《庄子》中的有“德”之人大多与人直接进行心灵的交流,可以说这种越过语言、直抵心灵的状态,是《庄子》中所倡导与追求的。这也可以作为“德”另一方面的理解。

  阅读这一篇《德充符》以及《庄子哲学》相应的部分时,其实我内心是十分矛盾的(我想上文也有所体现),这依旧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包括无用之用被再度提及,我被问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你能释然地放弃自己有用的部分吗?”

  这真的很难,而且令人痛苦,于我而言,对自己有用的部分不仅仅是荣誉、成就等身外之物,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我生命中所有的经历给我带来的记忆。成就不过一时,知识也可以再获取,而记忆是无法再现的,可以说它几乎是我生命的唯一证明。当然可能庄子并没有让我做得这么绝,但我想“有用的部分”可能也包括我记忆中根据过往经历形成的各种观念。将它们全部放弃,真正地回归赤子,我真的放得下吗?这也就是我一直以来说自己“有所待”,并且无法做到“齐物”与“养生”的原因,我还是有放不下的东西。

  其实可能还是太逼自己了,似乎放下一切是佛家的观点,回头想想庄子或许还是会保留最基本的一些生活态度吧。《庄子哲学》里的一段话很是让我喜欢:“庄子不是独断论者,他并不承认有一个普遍的东西,一种普遍的生活态度,或者一种普遍的哲学。他想给自己的哲学一个地盘,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论证和辩护,但他不想一统江湖,不给其他的哲学和生活方式以生存空间。”

  可能我也是这样一个不追求改变外物,而只希望给自己的生活方式一个生存空间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