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交友
前几篇文章始终以否定的视角来排除我不憧憬的生活,今天恰巧结束一段旅程与展开了一场对话,脑子里终于有了些许建设性的想法。引子来自于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当我走过欧洲若干国家首都后,回望当时的诉求和心理状态,终于能勾勒出心中理想的城市与对应的生活的轮廓,哪怕它目前还是空中楼阁。
我并不想从逐条陈述要素开始,因为欧洲之行让我逐渐明白,当我构想心中城市的要素时,常有一座城市满足了我列出的所有要素,而当我游历时仍无法自欺欺人地说实现了沉浸其中的高兴,这又逼迫我去寻找新的要素去填补,如此似乎总是有所遗漏。
而我想试试另一种办法即类比,这相当于用另一个难以一言以蔽之的话题去回应城市这个话题,由此至少将两个问题合并起来考虑。这便是标题中的另一半:交友。此处并非着眼于探讨于友谊,而是希望通过参考与他人建立联系并成为朋友这个过程,来考察一座城市如何才能成为我理想生活中的定居点。
这或许和过往我提的另一个关于城市的问题相呼应:我究竟在何种意义上理解与接触一座城市。或许还是引申到了我近来考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究竟在何种意义上理解与接触一个人?
首要的一点为发问与呈现的差异。“发问”指我此前对面对的城市的某一部分有所了解并感兴趣,如历史、事件、美食等,了解的来源是各种泛文化娱乐 。对人的了解则是来自于Ta的文章、艺术作品、票圈文案,甚至科研成果。感兴趣则来自于个人经历与状态的相关性带来的审美体验(此处难以一言以蔽之我便随便补这一句,可以尝试展开讨论感兴趣的原因)。借助以往的了解,具体的面对城市和人时,可以针对性的进一步了解,比如来到事件发生的现场发现某些细节,再通过可及的资料做对应的补充。这一部分在我此次的旅途中占比不多,因为它也会给眼前的城市裹上一层滤镜。当我从某个角度发问时,我便会得到对应方面的答案。而此次旅途的核心还是寻求理想的生活中所在城市的模样,滤镜带来的美好是前往的动机和离开后的回忆素材,而我更在意的是在城市生活时的当下状态。
那便涉及“呈现”了。呈现是指,当我来到某一城市,直接闯入我眼前与身边的现象。这有点现象学的意思,我希望所分析与考虑的素材不来自于带文化加成的滤镜,而来自于我体验的生活。这当然无法彻底地实现,因为我即使在一座城市,许多关于城市的知识也是来自于线上搜索,这便包含了整合后带来的滤镜。所以我指的素材是指线上搜索的出发点,即我在日常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各种细节,如交通、住宿、饮食、天气、街景等。其中有令人好奇或惊讶的点,引发我去发掘背后的原因,由此构成我对城市的直接印象。此次旅途中也有负面的呈现,但这也是我的记忆点,虽然并不能归入理想的城市要素,但至少让我意识到某一层面的缺乏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如此的大。比如早先意识到的安全问题限制出行时间段,生活的体验便被局限在住所,而欧洲夏天日落时间晚,则让室外活动时间变得很长,甚至改变了白天出行晚上娱乐的行事逻辑。
从发问到呈现的转变,是我将对待朋友的心态延伸到生活的结果。发问的出发点是光鲜亮丽或特立独行的特质,一方面更容易包装,另一方面也容易导向标签化。而人与城市或人与人实实在在接触的每一分每一秒则并不会上升到这些特质,文艺作品中的美好往往也限制在作品本身,正如照片中的取景框便自带了裁剪的艺术。
在呈现的过程中,由于文化与共识的差异,海外的城市往往下限更低。在便利程度硬做比较基本很难挑出亮点,少数在我心中仍占有重要地位的便是天气了。所以,我的关注点便落脚在上限或差异性上,即至少要让我感受到一种独特的优点,能够纳入到我理想生活的要素中。土耳其浴场圆顶上的“大象之眼”和八边形的设计倒是在我心中留下了印象,让我想在未来开浴场时装修上。
不过,探索浴场本身便是根据已有的兴趣对当地展开“发问”,而设计的出现则是“呈现”的一部分。这似乎意味着,获得进一步体验的前提是用合适的方式发问,而我所要求的呈现则是我对日常生活配置的发问罢了。而我的愿望则是呈现的内容要超出发问时已有的了解,而非加深刻板印象。这篇文章最初想的标题是“城市与交谈”,我也希望将了解一座城市的过程与一个新遇见的人交谈作类比。交谈始于问题,但如果仅限于一问一答,那是无法长久进行下去的。而是一方发问后,另一方在回答的同时,呈现与问题相关的材料,甚至反过来问一个问题。如此交互下,交谈才能延伸。而交谈后能成为朋友并在未来还能继续接触,则需要像一千零一夜里那般点到为止而又留有余味。一座城市如果在三五小时内便速通打卡完成,原因便是没有值得延伸的点,而只是快速地过了一遍问题,如同填表般迅速而枯燥。这次旅途中,我倒是尝试着刻意去寻找能够延伸的点,然而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掉落了为游客准备的圈套。几个回合下来,最终连速通打卡的兴趣都丧失殆尽了。这一点则是像人与人之间交流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当信任丧失时,便只希望应付,甚至都懒得发问了,也会对呈现在眼前的事物漠不关心。
最后还是罗列一下我心目中理想旅居城市的要素吧,根据过往的体验来看,独特而可重复品尝的食物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其次是适宜的气候与安全的环境,这三点是能够规律性出门的必要条件。这之后则是当地人愿意与外来者平等的交流,抱有好奇也愿意分享当地的特色活动,这加上美食,便是所谓的“有烟火气”。如果还能保证城市内、城市间的交通便利,与日常生活必需品购置的便利,甚至进一步的文化、医疗等设施齐全,还能在步行距离看到山海江河等经验的风景,那么甚至可以晋升为短期或长期的定居城市了。要是房价与物价水平不高,那购置一套房,不时去住几个月也是不错的选择。思来想去,我心中“看不见的城市”或许仍旧是桂林。
曾经沧海难为水。
1:18 2023年7月8日
不愿自欺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