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是孤独的,人去寻求摆脱孤独的办法,于是有了爱。

  人爱,是渴望被爱,被爱者只是爱人者自己的另一个化身。

  在书中“爱,人类生存的问题”一节中提到,人的理性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意识到世界无限的可能性和自己寿命的有限性,因此感到一种深深的孤独与寂寞感,孤独与寂寞让人焦虑,人需要迫切地去消除这种寂寞,狂欢、从众、创造,都无法完全解决,而爱成了最终的解决办法。

  理性所导致的孤独感让我自然地联想到了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而当时苏子给出的解决办法是转换视角和寄情自然,那是有一定思考的文化人可以选择的途径。而弗洛姆给出的建议,更多的是针对社会大众,爱是人人都知道的,于是弗洛姆选择了谈有关爱的艺术。

  那爱的艺术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爱究竟是什么?弗洛姆给出了几个要素:关怀、责任、尊重和了解。并且不断强调,爱是“给”,而不是“得”,能够合理地爱人也是一种能力。对于爱,每个人都曾体会过,从孩提时代我们就沐浴在父母以及周围人的爱意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慢慢地在输出我们的爱,对在意的人的关怀与责任,就是我们爱的体现。书中对爱的定义比较宽泛,是一种愿意为之付出的心态,可以引申到所有事物上。因为爱,因为我们的付出,我们爱的对象在我们眼中有了新的一层意义,能被我们与世间万物区分开来。就像《小王子》中小王子对玫瑰的态度一样,因为小王子的爱,他星球上的玫瑰与地球上成千上万的玫瑰不再相同,那朵玫瑰成了小王子自己的玫瑰。而爱的对象对爱者其实并不是特别重要,即使玫瑰消逝,小王子对她的爱早已让这朵玫瑰存在于小王子的心里,这朵玫瑰只是他爱的投射罢了。

  《爱的艺术》这本书有很浓重的时代感,在作者写作的年代里,社会经历着现代资本主义的冲击,高度集中、分工严密的企业让人们渐渐失去了个性,追求标准,追求一致,成为社会大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可以说,作者发现了社会的这一症结,希望通过探讨爱之中的艺术,来改变这一状况,这就注定了这本书并不仅仅停留于探讨爱情,而更多的是探讨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他自己的关系。

  我是分两次看完这本书的,第一次因为文件的问题只看了前三章,感觉真正谈我们日常口中的“爱”的部分并不多,而第二次补完最后一章的时候,越发的感觉到,这本书谈的并不仅仅是“爱”,它谈的其实是人生,或者说是为人处世的方法。

  在最后一章中,他提到了几个有关艺术实践的要素:约束感、专注感、忍耐性和对艺术的高度关心。我想这不仅仅是对于艺术实践,更多的是对于我们对待一件事情的态度。

  如果我要做成一件事,我指的是那种丰富自己人生,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的事,前提条件是我对这件事情感兴趣,感到这件事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是有意义的,有兴趣之后,我会主动地去了解这件事,收集各方面的信息,考虑如何才能将这件事完成地更好,更加顺遂心意。其中的过程可能是比较枯燥的,但想象着完成这件事的激动心情会化解这些枯燥,我会自然而然地选择去约束自己用充分的时间专注而忍耐地去做好这件事。

  可能在我眼中,这些都是十分自然的,因为前提是我的兴趣,也就是书中提到的对艺术的关心足够大。而书中提到的,以及日常生活中我看到的自己或者其他人的表现,说明做到前三点其实是有一定困难的。

  书中对约束感的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人们在工作八小时后,倾向于在剩下的时间里“放松一下”,变得懒散和无精打采。这种心态我在高三的时候深有体会。在一天的学习之后回到寝室,熄灯前的一小时里,我会处于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不愿意干正事,但也不知道做什么,于是用聊天扯淡来填充。这种状态在短时间内可能是一种放松,但如果是长时间的,那其实是约束感的缺失。这会使得自己把事情无限制地往后拖,最后草草了事。

  而对专注感,我自己的体验是如果一本书不太和我口味,我会看着看着就比较迷离,最后会变成翻过一页不知道书中在说什么,但也懒得再回去看,最后演变成哗啦啦地翻完书,结果什么都没看进去的情况。

  对忍耐性的话,我有一个体验是,如果做事比较专注,会太在意时间,只有在觉得做事没什么意思,比如上一段提到的看一本电波不对的书,或者做一些无趣的运算时,会很快的失去耐心,然后就会有一种迫切地要将事情做完、保量不保质的想法,最后导致完成一件事情时,自己都不想回头再去检视。

  书中谈到这几点的时候,我是比较意外的,因为这本书的书名是“爱的艺术”,结果讲了许多与我们常规理解的“爱”看似关联不大的事情。虽然这段分析归纳地不错,我觉得单独拎出来放在其他书中会是不错的片段,但放在这里就会有种脱节的感觉。我想应该是作者更希望以谈爱做一个引子,引导读者正确合理地对待自己要完成的事吧,从而让他对爱的一些方法论的东西得以更好的实践。

  在看这本书前,我还有些疑惑,为什么这本书会出现在“人生价值”版块的阅读书目里,觉得光看书名似乎与人生价值联系不大。而全文阅读下来,我的这个疑惑得到了完美的解答——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人生价值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