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这回的主题终于不是与极限相关了,事业上的舞台终于搭建完毕,未来一段时间重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阶段,以时间换成果与以此带来的成就感。这篇文章则更关注事业之外的生活,或者准确一点,生活中的情绪与感受。能让我有闲心讨论生活而非生存,算是这一阶段比较好的信号吧。

  话题的起源是眼下的,我在当下的生活环境中经历数月,仅收获些许的归属感,内心始终保持着很强的游离感。月末的行程让我期待已久,但我不能期望它能解决我心中的游离感,因为时过境迁,身份与状态的转变,让曾经起效的秘方也有失效的可能。

  感性相关的话题相对而言更加捉摸不透,所以我的行文或许也在不断迂回,这并非因为不坦诚,而正是连我自己也不明白心中的思绪,只能尝试用文字这种线性的模式让理性适当参与分析。

  虽然在曾经“对过去的解答”系列文章中,我自认为已经卸下大多过去的包袱,但讨论当下时,不妨参照过往的生活状态,来辨别哪些是由于身份转变导致的,而哪些是固有遗存的。这里不妨调用一下对第二容器的回忆与理解。曾经这座城市在我眼中是美国的缩影,处处的新鲜与惊奇让我渐渐想要享受更多的时光,甚至仅仅是在河景房里日复一日的阅读数学著作,便让我感到内心平静而充实。如今探索过更多的美国城市,才知道这是当初的幸运,享受着出道即巅峰的新手光环,这算是第一层祛魅。而对数学世界有更多了解后,我虽仍感叹这里或许是最适合我的地方,但已不再有那种众星云集的激动感。后者当然与当下学期的特殊性相关,因为许多重要的教授在外访问,曾经高山仰止的前辈也早已毕业。六月份时被我踩到辉煌时刻的尾巴,让我心甘情愿地从A计划改为了B计划。世界线的变动至今到也不让我后悔,只是当时的余光散去后,第二层祛魅便发生了。

  祛魅并非否定词,不过是撇清过往自行添加的幻影,让我更为现实地对待这座城市的状态。我依旧是幸运的,在最合适的地方开始科研生涯,而又带着修炼的技术回到这儿一展拳脚。一个个转瞬即逝的节点,不断把我推向眼前的事业,这甚至让我产生了某种自命不凡地使命感,感到我有责任为数学世界贡献新的理解。与此同时,这种感受仿佛又是一种自我洗脑,让我忽略事业背后的生活。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必须要在生活的层面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才能在事业上肆意地前进。

  生活所面对的问题,在第二容器时早已展现,过往毫无经验地我被深深伤害而挣扎着进入第三容器,此次重回这座城市,也早已提醒自己这道伤痕,避免再度受伤。事实是,在这一层面,问题依旧存在,而我也几乎丧失了解决它的热情,只留下直面它的冷漠。曾经我以“指向自我”的方法做解,历经数年才意识到我不必将这一解法延伸到所有的人际关系,尤其是面对国内的朋友们,这也是年初我终于寻找到“理想的生活”并享受其中的原因。

  而初到这座城市,我曾尝试寻找第二解法,而后一段时间沉浸于务实与指向务实的务虚,讨论了许多技术性的问题,不自觉地规避或者延后了寻找第二解法。如今在事业安排妥当后,这个问题便又展现在我的面前。如今我当然可以再度避开一段时间,因为月末我便要开启新的旅程,但我或许终归需要面对。如果数年后,我判了一手无解,或许我便可以彻底无牵无挂地离去了。

  杂七杂八谈了许多边缘的议题,或许是时候直面主题了。或许先从游离开始吧。曾经我渴望融入这座城市,却遭遇了最无情的拒绝,曾经我在此建立的自以为牢固的情感联系,在特殊环境下都逐一凸显出脆弱。这甚至让我不敢再建立新的牵绊,而选择了游离于朋友之外的生活。独自走过数个城市,感受陌生人之间初见的信任,在留下美好回忆后相忘于江湖。在每个地方,我都是一个过客,我随时可以在半小时内打包好重要的物品,就此离去无牵无挂。这可以解释我在博士初离家时想着三年不复归的决绝,也可以解释我在疫情之初回国时的肆意。
  
  而后不可否认,我在曾失望的本科所在城市偶遇了新的归属感。它的构成是值得玩味的,最初是与朋友的互动,然后是留下的共同回忆,再加上这座城市独有的景色与美食。或许分析构成的有效办法是,如果去掉其中的一些因素,它是否还保持既有的吸引力,就像当下的城市经过两层祛魅,在事业上依旧保持着无可替代的吸引力。我在当下的城市也有与朋友美好的共同回忆,但或许也有着不美好的回忆与之对冲。当时的朋友大多不再周围时,这一部分或许便只在归属感中起到召唤思绪的作用,而不会产生具体的认同感。对于独有的景色(或广义的,城市设施),当下和过往的城市都有部分,有些是一次性的活动,会融入回忆,而有些是可以多次展开的活动,但多次展开的前提条件是与(不同)朋友的互动。虽然博物馆里的展品很优秀,但往往和新的人去看才会有新的收获。而城市独有的美食,当下有龙虾和少许餐厅,过往有驻京办,前者曾为我留下深刻回忆,而今则不断地被祛魅,一方面是与驻京办相比至少低了两个层级(独有性、惊艳性),另一方面是多次体验后不仅没有增量,反而有些腻味和无趣。那个夏天号称吃遍学校周边,消费对我来说有些压力,如今不再纠结开销多少,反倒意识到砸钱买到的不过也就这些服务与体验罢了。这或许算是第三层祛魅,看似弥补了过往的遗憾,其实发现过往幻想的美好背后其实平平无奇。与此相比,驻京办背后承载的是我数年来走遍各个省份留下的回忆,而此处的披萨店连唤起我对意大利之旅的美好回忆都做不到。

  在此不妨插入一个此前已与友人提及的点吧。于我心中,美食的含义不局限于第一层面的好吃与惊艳,更让我在品尝时串联起过去的回忆,或许也能展开当下的话题。由于这个原因,我会对我去过国家与地区的优质食物尤为关注,国内有烤包子、桂林米粉、冰粉、清补凉、剁椒鱼头、大窑嘉宾等等,甚至妙峰山脚下的炒方便面在我心目中都是至上美食。国外目前似乎只有墨西哥Taco、巴西烤肉,欧洲之旅并未在清单上增加意大利披萨和德国猪蹄,当然英国的炸鱼薯条也绝不配上榜单。

  回到归属感的构成,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与朋友的互动,这一点也已在过往的文章里以各种角度被提及。直白来说,我渴望在当下的城市遇见新的能让我无拘无束地轻松交流、且善于创造共同美好回忆的朋友。第二容器时曾有过,才得以最终点亮我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而关系的终结加上身份的转换,让这份归属感只残留在事业领域。如今我当然也有些许朋友与不少不错的回忆,对第二容器的我来说会更值得珍惜,对当下的我来说或许还不是完全享受其中吧。不过或许正如过往一般,需要更多的时间吧。另一方面,我最近意识到一个,与其他国家与地区的人交流,不仅在文化有差异,还会面临语言的障碍。日常或者学术的交流是没什么问题的,但如果希望讨论深入的话题或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则需要更加细腻的表述与聆听。我以中文写作数年,早已习惯在中文中挑出契合我心境的词语与表达,而英文的表达则拙劣太多,我也难以在言语中把握那种细腻的差异。这一问题是我在与其他数学工作者一同吃饭讨论时意识到的,在那一场合,我们还可以改口讨论数学或者数学相关的生活,使得不至于冷场。而如果真的追寻轻松而深入的数学之外关于生活的交流,语言的障碍便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关卡。曾经我意识到自己务虚能力下降时,写出的文字干巴而缺少思想,在此的情况则略有不同,我或许有不少有趣的想法,可惜限于语言表达,我更多的只能用表情或者语气来展现那种激动。若是对方有耐心或许能从气氛上有所感受,但总得来说还是逊色不少。这也是为何我此前和中文使用者的交流中更为自如的原因吧。

  第一容器由于对本科所在城市失去归属感而终结,第二容器建立起归属感而又由于特殊的境遇而消散,第三容器从游离感到最终建立起新的归属感,如今面对第二容器所在的城市,我依然还有着些许幻想吧。毕竟在这儿,即使在事业之外,我也享受过一段欢乐而美好的时光。

22:37 2022年11月16日
宅着的
衣服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