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在初心问题告一段落时,另一个我持续关注的问题浮了上来:如何构建与设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当然是老调重弹,在自我与他人 中更新过一遍模型,如今则是版本的又一次迭代的开始。

  首先强调一下如今我在个人思考层面采取的方法论吧,我称之为物理学式的方案。物理学的特点在于最终要回归到实验,对某一现象的好奇或许在偶然的场景下诞生,但其确证与解释则需要设计对照实验。我个人的思考,出发点则是我自己的感受。我需要更为细腻地观察与分辨自己最直接的感受,并以此为基础与素材建立个人的体系。比如对于快乐,当我感到事后总结成就式的快乐与事前规划期待式的快乐都不如当下沉浸带来的体验感快乐时,我便不再留恋于前两者而只把它们当作副产品和平常状态中对抗痛苦的辅助手段。

  在发现自己特殊的感受之后,我也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即排除掉一些无关的选项,此处一个较为轻松的方案是观察到实践某一生活状态的人时,内心是否有向往感,还是单纯的欣赏与钦佩。若是前者,我便值得进一步主动深入探索;若是后者,我便只需要远观看其演变即可,无需劳心劳力以自己的时间精力去再度实践,否则容易堕入祛魅后的无趣。

  如此苛刻的自我要求,会导致我在生活中遇到的挑战越来越大,即我越发不能满足过往曾看来十分美好的活动。但我对此秉持的观念则是,看到一件美好的活动,若是被心动驱使着前进,那便沉浸其中,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留遗憾,若是心中已明白不再美好与向往,而单纯靠责任撑着,有时往往是自己给自己戴的枷锁,真要打破其实也没人在乎。

  回到社交这个主话题,我仍旧希望以物理中的例子做比喻:我把决定自我前进方向看作单体问题,而当一个他人出现时便是双体问题,更多的人出现便是多体问题。前两者得到稳定的解析解还有些可能,三体即以上会困难会骤增,甚至单纯的数值模拟对于我拙劣的大脑来说也不太可能。经过过往的尝试与失败后,我也发现了问题并不在于求解多体问题,而在于在多体问题中决定单体的前进方向。宇宙中的物质千千万,重力随距离平方递减,最终呈现为各向较为平均的状态。更需着眼的则是周围环境的社交问题,此处的周围环境当然不限于地理位置,还在于身份、爱好、关注点等等要素。或者说,下面我最先希望破除或辨清的便是地理位置带来的效应。

  早先,我个人会刻意降低随机的分配带来的亲近度加成,因为我认为如此带来的社交包含着打发时间的意味,并因其“在地”的属性,在被动进入的环境消失后便会自然的消散在更广大的世界中。此即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而今在新版初心 的框架下,恐怕连由兴趣结成的伙伴也被我画上了一个问号。因为就我目前的情形而言,我几乎丧失了常规的“兴趣”,也不希望加入一个社团来获得一个兴趣圈子。当然此处我加了“常规”的限制,指明我还是有些特殊的“兴趣”的,只是这些兴趣已经需要被划分到二级子类甚至三级子类,如出行中,不仅打卡式旅游,增长见识的旅行也不再能吸引我,我追寻的是自在地在各地生活的旅居。这与我科研事业的发展中,对自己科研品味的思考也有关系,如今我不再因为某个方向画的大饼便投身其中,甚至不因为某个方向的热门与活跃而抱有额外的倾向,而是希望着眼于自己内心有所倾向的问题与对应的技术手段。当然前些天听校友分享时,提到总要留一只眼睛看看别人在做什么,只是我也就看看而不一定总会被吸引了。

  最近遇到的事件与思想比较丰富,谈论社交时不可避免地夹杂了些许别的想法。让我再拉回到社交的主题。在多体问题中关注单体前进方向,需要对倾向的道路有更明确的叙述,即先建构性的形成自己的整体理解,对遭遇到的新活动能有基本的判断,在判断与实践之后再观察自己的感受来修正理解的细节。整体理解本身的当然可以推翻,但一次的整体理解至少可以管用个几年。

  按照近来的观察,我对社交最核心的诉求落脚在舒适程度上。过往或许曾落脚到丰富,即尽可能地探索、观察与学习不同人的生活状态;也曾落脚到利益,即借助他人的有效经验不断微操调整自己的行动;还曾落脚到思维的碰撞,即希望与他人的观点碰撞中建立与检验自己的想法。这三者仍旧在社交的倾向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但如今被我发现了更为核心的诉求,即在交往过程中不让自己感到紧张、局促与不安,达成这一点只靠一个人是做不到的,正如过往我执念于不擅长关心 他人,最终发现连主动付出的关心也是需要对方接受才能达成共鸣。我自认为在过往的社交中锻炼出了些许技巧,出行和与人面对面时也尽量照顾到对方的感受,但我也自知自己距离行云流水还很遥远,加上我对生活游刃有余而非精心设计的要求,意味着交往过程中必然会偶尔出现我手足无措的情形,此时的控场权便自然交由了社交在场的其他人,过往的负面经历往往是其他人也就此宕机,直到我硬着头皮想出解决方案,而正面经历则是某人立刻恰当地接过了主导权,让我能够短暂地放空大脑,享受包分配的轻松感。

  明确这一倾向后,我会自然希望与至少在某一方面能独当一面的人相处,或是在共同生活过程中能锻炼出某方面新能力的人。对于抛球出去还得自己去捡球的人,我心目中会想着不如自己一个人颠球。

  如此关注自己舒适度的社交,某种意义上仿佛与落脚点在利益的社交无差,只不过“利益”指的是未来的发展益处,而舒适指的是实现当下的快乐罢了。明确这一倾向会让我趋于保守而不愿意在他人身上浪费时间,过往一年的波士顿生活便对此有所印证。最终似乎只能靠着前三者(丰富、利益、思想)的突出性让我激起更大的初始兴趣,委屈自己主动迈出最初的一步。然而这种表述似乎并不能让我满意。

  这篇文章实际上仍旧是个引子,将我目前粗浅的理解先尽可能的展现,定一个大体的框架,细节上暴露的问题仍需要通过更合适的方案去解决:当我在倾向于舒适的社交时,如何保持自己的开放性。

  近来也观察到一个并不新奇的现象,认可的朋友介绍的新朋友,让我更为轻松的面对与接触,仿佛关系中天然已有了一个稳定的支点。当然我也努力介绍我认可的朋友们相互认识,以碰撞出原先不同的火花。只是这种场合下,就要去尝试设计与理解多体问题中的三体(甚至更多)问题了,我还需要扩充自己的算力或者经验来让这样的场景对在场的三个人都感到舒适。我个人在与第三人最初的交流中,也会不自觉的提到共同熟悉的第二人,毕竟这是双方都会感到安心的话题。常规的兴趣在社团中也起到这个效果,但我“特殊”的兴趣恐怕是借讨论第二人来向第三人展现我个人对生活的理解,而非单纯地我喜欢做什么固定活动。当我自己作为第三人时,过往在未意识到这一场景的作用时,我会更为沉默,如今我会选择更主动地展现自己,毕竟插嘴第二人正在说的话让我没什么心理负担。

  此前在bbs还是哪里看到,关心他人从关心自己开始,如今深以为然,更细致地了解到自己的需求,观察到自己渴望什么样的状态,才能在关注他人时避免想当然与自我感动。在自己越发不肯妥协的情形下,也更能容忍他人的不妥协。单体、双体、多体问题毕竟互不相同,还需要我在前进的路上更为仔细的观察、总结与验证。

20:31 2023年8月6日
处于恒纪元的
衣服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