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上一回的生日文移栽务虚 在生日之前,而这一次则是在生日之后。一方面,我在安顿各项事务后,才开始写作;另一方面,现在的我似乎对当下的问题已有了解决的方案,便不那么急迫了。

  自去年提出“移栽务虚”这个问题,我写了11篇文章,在各种方面做了尝试。相比于再往前一年的文章关注务实层面的生活建构,我写了6篇文章尝试建构务虚层面的生活,最终终于在搜寻过去的自我 得到了容器论,借以把过往以来的生活分为三个阶段,理清了目前所处的状况,未来的方向也呼之欲出。

  在此不妨简单重述:第一容器为出国前的(大学)生活,我对生活的主要目标是丰富个人体验和提升内在品性,由此产生了许多对未来还未曾实现的生活的思考,规避掉一些会让自己活得不快乐的选项。但由于校园经验的单一性,思考大多处于假设阶段,在实践层面较为生疏。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无人交流的困境、朋友与同事的区分、专业与副业的抉择。而第三点让当时的我尤为苦恼,具体而言,我找不到平衡学工中的责任和学业上的前进办法,而在学工中也没有平衡好朋友和同事的区分。我借着出国的契机强行改换环境,让学工清零,明确地告诉自己可以重新开始。

  第二容器的出发点便是以专业为主,借着国外的经历最终明确了数学科研生活符合我个人理想的生活(至少是一部分)并根据前辈的经验规划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主要问题中另外两项最初暂时被搁置,而当生活展现出某种解决的希望时,一系列的失利(加上学业层面)导致我甚至怀疑起了完美解决的可能性,进而选择建设一套局部有效但不可得兼的模式。比如无人交流,我便选择独自出行周游全国;与某些朋友由于三观不合导致关系崩塌,让我重新建构整个与人交往的体系;专业与个人爱好无法得兼,让我选择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专业前进上。这便产生了“指向自己”的第三容器。

  以三容器的视角去看,便可以让我暂时搁置第二容器中遇到的问题,转而解决第一容器中遇到障碍,并由此重新接纳第一容器中关于体验和品性的目标。好在二三容器中的各种实践已经能够让我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当时的“失败”,并从失败中寻找那些毕竟还是收获的东西。近一年来的生活实践,也让我慢慢学着主动营造与人交流的环境,尝试辨明朋友与同事分界的那个关键节点。由于第一容器中最终障碍的解决,使得我也能够再次敢于体验第一容器时的心境,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我又开始写作《书后闲想》了。很幸运,我遇到了《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样堪比《复活》的优秀文本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一思想深邃的作家,让我能够快速从小说这一层级攒到足够的勇气跳跃到哲学著作。本来我还想从通俗一些的柏拉图开始,而如今在尝试了康德后觉得也能把握住,让我在自认为的“务虚”层面跃升了一大步。

  借着最近的阅读体验,我似乎对务虚与务实的区别有了真切的体验(曾经我或许有,而我却将其忘却)。当我希望借康德的著作来了解近代哲学的框架、为我自己建立框架提供范例时,我是在第二层面谈务虚(借xx锻炼xx能力),而当我对康德的著作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兴趣、即使把科研暂时搁置也想尽早读完时,便实现了更高层面的务虚。亦即,我是凭着内心原初的动力,把阅读作为目的本身,而非单纯把阅读作为实现他物的手段时,便实现了务虚。而我在获得阅读快乐之余,才缓过神了发觉书的内容能够指导我去更好的认识“科研如何成为可能”这一过程,即《科研随笔》这个大专题希望实现的目标(虽然目前只有一篇)。这在我阅读之前是完全没有想到的,算是所谓务虚能够带来的额外的收获。进一步地,我认为阅读康德等人的哲学著作能让我更好的梳理自己的思考框架,这其实也是《闲想回顾》这个专题本想实现的目标之一(虽然这个专题还想借此挑起闲想的写作,就这点而言已经是完成了)。这一年来对务虚的建构,或许有哲学层面的帮助会更为容易,但我在没有建构起务虚的心态时,恐怕也无法接受哲学家们的援手。未来一段时间,我希望慢慢爬上哲学家的肩膀,看到更高更远的风景。在这一旅途中,我想务虚蕴含的那种内心冲动会不止一次的出现吧。我又一次“真的”有了“真正想做的事”,而不仅仅是“需要去做的事”。

  希望这次上扬的势头不会再次被现实的打击浇灭吧。我目前也无法去处理第二容器遇到的问题,甚至无法给出问题的详细表述(当我把问题想明白时,往往已经离解决不远了),正是因为我还身处与第二容器最终障碍的余波之中。即使目前我在第三容器中移栽了第一容器中的务虚心态,但我隐隐觉得“指向自己”的主旋律依旧存在,所以我依旧认为目前处在第三容器而非一个新的容器中。但这已经比前年着眼于务实要好多了。

  接下来不妨描述一下下一年希望解决的问题吧。首先当然是第二容器中的障碍,但我目前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动力去处理它,而是依旧在等待一个变动的时刻。其次是上一篇欲望的撕扯 中提出的问题,即如何在科研与阅读哲学著作这两件都需要精神力的事情上做平衡。但我对这件事基本持乐观态度,一是近期恰好有充足的时间让我阅读,并由此做一个更为合理的阅读计划,二是当时是抱着第二层面的务虚心态去阅读的,没想到开始阅读后获得了第一层面务虚的心态,所以根据前一篇文章的理论,精神力其实在阅读中是会得到补充的,我这两天的阅读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虽然文字看上去艰涩,我每天也只能看40页,但每天的阅读都让我很充实,并让我在第二天更愿意去阅读。三是生日当天经历了丰富的体验,已经让我在第四梯队的活动中获得了许多精神力,而寒假时也有出行的计划,所以精神力的补充在短期内并不是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建构理想的生活,这一点是一直以来的目标,但或许借着哲学家的帮助也会更为容易。

  所以这一篇算是少有的喜大于忧的文章吧,我在写作前便提了不急迫的原因,写作的时候也感觉冷静的分析大于感情的汹涌(往往这种文章写出来比较平铺直叙而不太动人,写的时候也会步履维艰,但由于是生日文我倒也还是顺利的完成了)。

  不妨多谈几句康德吧,《纯粹理性批判》的目标不是建构形而上学,而是为形而上学的研究建立科学的范式,这令我更为着迷。同样,建构务实的生活像是形而下学即工具论,建构务虚的生活像是形而上学,而以务虚的心态生活为基础、进而探寻务虚的心态何以成为可能,则是在先验(transzendental)意义上研究务虚了,不妨抄一手康德的标题,称为“先验务虚论”吧。

1:08 2021/12/15
年过半半百的衣服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