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篇涉及多部电影、小说等作品的剧透,请谨慎阅读!

  假期里看了许多模糊虚幻与现实边界的作品,加之以前的观赏经验,在《禁闭岛》看到一半时,便猜出了主角是精分,一切都只是幻想。顿失兴趣,虽然还是把这部电影看完了,但也没再细究电影的细节。当时忽然有种对这类作品审美疲劳的感觉,感觉不是精神分裂就是多重人格,然后就是做梦,有种见怪不怪的感觉,以至于对之前想看的《穆赫兰道》都有点提不起兴趣,怕又是那种意义不明与看不懂,然后结尾来个简单的一切皆虚幻来搪塞。不过《穆赫兰道》虽然在过程中真的就是意料之中的意义不明,但看了一下剧情的大致解析,又觉得这部电影在题材上很有意思。觉得相似的作品看得多了,需要做一个小结来整理一下思路了。

  我记忆里这类作品我接触的比较早的是《盗梦空间》,当时对梦醒了却还在梦中这个点子十分感兴趣,这个点子在《红辣椒》(《盗梦侦探》)中也有出现,而且后者更早一些,是前者的启发作。这个想法的推论是,我们生活的现实也可能只是一场梦境,那种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在高中桌子上打瞌睡的段子也不是没有。

  再进一步就是缸中之脑的问题了,梦是由大脑产生的,如果我们眼前的现实都是我们脑中虚构出来的,那这个世界该会如何?虽然这个点子很老了,但我还是做一个思想实验吧。如果发现真是如此,一般会有两种解法,其一是逃离虚幻,回到“真正”的真实,比如《黑客帝国》,但我个人其实觉得这样的做法其实有点理想化,因为一旦有了“现在的世界是虚构的”这样的假设,就无法保证那个“真正”的真实的真实性,真实外说不定还有真实,如此层层嵌套,似乎没有尽头。另一种解法是,接受这个虚幻的世界,承认世界虽然虚幻,但仍旧有意义,在这方面有《攻壳机动队》以及其他科幻作品中把意识上传到网络的例子,个人其实不算反对这样的做法,在外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进入虚拟世界倒也是一种救命良方吧。但由此引出的意识和肉体哪个是人本身的问题,就涉及到形而上学了,再联想下去就没底了,还是就此打住。简单总结一下我的个人观点就是,幸福大于真实。但其实我说出这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就要站在反面了,因为其实我的意思是虚幻的幸福大于真实的痛苦,这倒是有点逃避现实的感觉,而后者又是我不认同的。所有似乎又变得没观点了,这问题还真是纠结。

  还是回到梦境的话题吧。《盗梦空间》和《红辣椒》中提到了一种进入他人梦境的技术,并用此治疗潜藏的心理疾病,这倒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不过随着剧情的发展,总是会有角色无法分清梦境与现实的情况发生,有时故事中的人物甚至更希望待在梦境中,在此就可以提及《穆赫兰道》,它讲述了一个现实中不如意者做梦,由美梦变为噩梦的经历。我在观看的时候不知道是如此,所以全程看得云里雾里的,在观赏结束后搞明白讲什么后,觉得这部作品以大部分的篇幅表现梦境,并且将梦境中的事件与物象与现实中的相照应,有种贴近真实梦境的感觉,再回想一下自己做梦的经历,才发现这部电影的精巧之处。因为这么大篇幅纯讲梦境的作品我还是第一次见,《红辣椒》是梦境与现实的交替,《未麻的部屋》是梦境元素穿插,在谈梦的方面和这部作品角度都有不同。而且影片还有一些理论基础,所以我对这部影片的兴趣还是很大的。

  然后是多重人格,这也是影视与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元素,不过它们为了更好的表现力难免会有一些超越现实的东西。《24重人格》算是靠谱的纪实类文学,所以我在评价多重人格题材的作品时会以它为参照。第一次接触多重人格元素应该是《搏击俱乐部》,失意的男主借另一个人格发泄他心中放肆的一面。但其实这部作品的表现手法让它近乎精神分裂,因为常有男主和另一个人格交流的片段,而且影片的前期几乎就是按照存在两个人来拍的(我没有细究细节,姑且一说),而各个多重人格之间一般是一个上线另一个就下线或者进入“悬浮灵”的状态的。对《搏击俱乐部》,个人觉得不用上多重人格的元素,也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是不那么让人记忆深刻罢了,所以这个元素有点锦上添花的感觉,而不是全篇架构在这个上面,略显遗憾。在《妄想代理人》一集中一位女性白天正常工作,晚上则是切换到另一个放荡的人格,两个人格以录音机交流。或许是单集动画的缘故,多重人格的冲突显得更为主要和突出,个人认为算是表现的比较好的作品。此外《红辣椒》的动画电影也加入了多重人格的元素,科学家千叶敦子和梦境治疗师帕布莉卡(就是红辣椒的音译啦)在某种程度上是两种相互切换的人格。差点忘了提《致命ID》,这部里多个人格在一个虚拟环境下共同出现,其实也只是打了一个擦边球,毕竟一切只是发生在脑内。不过这篇在悬疑上精彩程度是值得肯定的。

  以上只是提及了各个作品中的多重人格元素,还没有到讨论的层面。我想多重人格值得讨论的部分一个是多个灵魂占据同一个身体的想法,还有各个人格之间如何友好相处的问题。具体在《24重人格》的书评 里有提到,在此就不多说了。

  最后是精神分裂,其实这类作品我是最不待见的(比如刚才的《禁闭岛》就不如《穆赫兰道》吸引我),主要的原因是最后揭秘时可以把一切东西都归结到幻觉,稍微有点不负责任的感觉。当然精神分裂的元素在很多作品中都有短暂出现,不过那时应该是叫“心魔”。一般以这样的形式表现内心两种想法的冲突,而且一般其中一种是不愿意去承认但却萦绕在心头的,用精神分裂的形式倒是能够表现得具体形象吧,《未麻的部屋》便是一例。

  影视文学作品本就是虚构的,在这个虚构的故事里谈虚幻与现实,一般总是会又多出一层嵌套,就是作品本身的嵌套。在讲完作品中的角色跳出所谓的虚幻,进入“真实”时,其实他们依旧也只是在作品之中,不过是故事中的人物罢了。作者们的想法以作品的形式展现,而作品又反过来可以类比现实世界,当看到作品中的人物为虚幻与现实之间的界限而困扰时,我想我们认为的现实中的我们也会去借此想想,我们这个现实,与我们经历的虚幻(文学作品、梦境、想象),之间的距离与界限在哪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