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最初是从周国平的书上看到叔本华这个名字的,当时可以说是从未听闻,可是看周国平一再地提及他,便对他稍微有点在意了。
查了一下资料,大致知道是一个偏悲观的哲学家。后来看了周国平谈尼采的书,对尼采的哲学钦佩而近乎崇拜,心中几乎认为尼采是实现我心中理想的先驱,而尼采的经历中,叔本华这个名字再次出现,尼采是在大学时期,看到了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叔本华在尼采哲学中起了不可小觑的作用,这让我对叔本华越发感兴趣。在《哲学的故事》中,我第一次正式遇见了叔本华,一句“人生就像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不断交替”虽然文艺,却让我如同吃到老鼠屎一般,对叔本华的哲学起了反感之意。看完《哲学的故事》中讲叔本华和尼采的部分后,我心中是支持尼采的从无意义、巨大的悲观中赋予自己强力意志的观点的,而对叔本华纯悲观的态度嗤之以鼻。这一切是我阅读《人生的智慧》的背景,我想有必要提及。
阅读这本书前,我查到这本书是叔本华的成名作,暂时撇开了悲观主义哲学,而实打实地对人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稍微缓解了我对叔本华的厌恶,加之思修课上的介绍,我心里还是希望给叔本华一个机会来用作品“证明”自己,更正我心中的形象的。事实是,他做到了。和阅读周国平、尼采相关的文字相似,这本书里的许多观点也是我深表认同的,恰好缺少一个表达的机会,而这本书较为系统和正式地将它们说了出来。下面不以书的整体做讨论,而是根据一个个观点来做陈述。
第一个让我下手摘录的句子是“一个具有理智的人在完全孤独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思想与遐想中,也其乐无穷。”孤独,这个词不同人有不同的定义,在过往的阅读与生活中,我将它赋予一个中性的定义,指自己直面自己内心的时刻。这不同于孤单,那是外在的,指没有人相伴。而一个人的孤独在身边有朋友相伴时,依旧是可以做到的,而且是需要做到的。生活丰富多彩,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每天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但即使是最亲密的朋友,也不要时时刻刻相伴。人是需要孤独的时刻来思考的,而在与亲密的伙伴一起时,我们可能更多地想如何与他们共度美好时光,这时内心的自我便会暂时隐藏了。热闹褪去,心灵贫乏的人感到前文提到的无聊,而心灵充实的人依旧有另一个自己相伴,与另一个自己对话,共同思考,也甚美哉。其实现在我所做的,也算是一种与心灵的对话吧,这也是我喜欢写文的理由之一了。
其次比较在意的是叔本华的生活背景,他有获得了一笔遗产,不必为生活担忧,可以安心的去感受、去思考。用他自己的话说“继承的财富若为具有高度心智力的人所获得,这笔财富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在理财能力方面是更相信富人家庭出身的人。文中他引用他人的话,此处也引用一下“出身富裕的妇女,早已习惯支配金钱,所以知道谨慎地花钱;但是一个因为结婚而首次获得金钱支配权的女子,会非常喜欢花钱,以至于十分奢侈”。对这一点,虽然有嫌穷媚富之嫌,但是我是认同的。在较为富裕的家庭中,相对会有比较好的教育与环境,耳濡目染之下的后嗣在看待钱的方面会有与出身穷人的人更合理的见解,这也就是为什么暴发户比富裕的家族更为可怕。前者忽然获得了许多以前没有的东西,而在素养方面往往跟不上,所以会有一些可笑而可悲的举动。当然这里对富人的想法是排除了为富不仁的情况的。只能说具体还是看人,不能将富裕说的一无是处,毕竟有了物质基础,才能有精神享受。
然后是叔本华对他人评论的看法,我觉得也是深得我心的。一个人做事,肯定无法让所有人满意,总会有人发表一些负面评论,而叔本华认为,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无法对我们造成直接影响,至多是改变他人对待我们的行为方式,而如果我们把他们的看法放在心上,那么他们的看法便对我们造成直接的影响了。若是活在他人的评论之中,其实是很愚蠢的。现在的我已经看透了这些,所以不会特别的在意,在高中的某个阶段,我一度活在他人评论的阴影下,也写过几篇文章开导自己,最后我悟出了叔本华说的这个道理,而在此处再次遇见这样的话,感到特别亲切,与叔本华也有了更多的共鸣。
谈到了叔本华书中的三点印象比较深的观点,但实际上我看书时的共鸣远不止此,当看到一段觉得有意思的话时,我会用照片记录下来,这本书照了43张照片,篇幅有限,便不一一评论了。感觉书中很多“人生的智慧”早已内化到我的为人处世态度之中,叔本华所做的只是将它们点明罢了。不过我的缺点是如果没有特别新的感受,看完书便会把内容忘了大半,让自己在生活中去第二次发现它们,所以多亏了那些照片,让我找到了一些抒发点。
这本书,总体来说,刷新了我心中叔本华的印象,但我也明白,叔本华的代表作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后面写的所有书其实都是对这本书的注释与补充,然而这本书可能包涵着我有些不认同的悲观主义,所以可能还要另外寻得契机去看这本书。另外,这本书的序言(张尚德版)中有个小标题“为什么叔本华被人遗忘”,结合我最早对叔本华的了解,还是有一些认同感的,具体便不展开了。不过还好,我现在重新发现了叔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