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结束,我也从博一变成了博二。来北京三周多了,是时候来回顾一下生活状态的配置了。

  在此之前,还是先从标题出发吧。从小到大,我始终是一个厌恶在ddl前完成任务的人,立马蹦入脑中的例子,是小学的周日时,还没写完周一要交的作文的那种焦虑。反向的例子是我时常努力在寒暑假的最初几天把寒暑假作业完成,或是在放学前把作业完成,而当我预料到我无法做到这一点时,则会变得非常沮丧。我把这种心态归结于对“未完成”的厌恶,但这种厌恶的根源是什么,我却并不明晰。

  分类式的分析模式自动地跳出来,我把这种“未完成的感觉”分成如下几种:1.明确知道要做什么而未做;2.明确知道要做点什么而没有开始思考怎么做;3.并不需要做什么而是需要等待。与我现在的状态对号入座一下,第一条对应改论文的typo,这是明确知道要干什么,且属于时间和精力与“完成感”简单交换的模式。再比如刚完成的洗衣服,我明确的知道要花一个小时和一些体力,重点在于我什么时候做这件事,这种事往往在没有其他紧急的事时,被我调到最早的优先级,以避免慢慢拖到ddl时的手忙脚乱。第二条对应写新的论文,以及沿着已有的思路继续思考某个课题。对于这类,前方有一些迷雾,并不知道会消耗多久时间和精力,但大致还是能够画出一个框架的,以往的天数分段论或许能够应用的比较好,上个月写论文的时候,我往往是三天一个单位,不够再继续加码。第三条最经典的例子是以往考试前的那一周吧,往往复习并没有什么效果,而心中又被考试牵挂着,无法放宽心做别的事。现在这种事也依旧存在,比如work from home的申请,还没有完全批下来。往往第三条存在时,会让我对别的事也不太提得起劲,直到等待的结果出来。这一点在上个月在家的那段时间也有所体现(我一直在等能否来北京的消息)。在没有第三条的牵挂与第一条的“低级”工作阻碍时,对第二条的“未完成感”才会让我以高效率的状态去实现它。而当三种事叠加在一起时,往往会带来一种混乱感,如果我在脑中没有把它们梳理好,脑子往往会短时宕机而选择什么事也先不做(也就是先等待)。

  这里还要引入另外两个状态,一个是小目标完成,而依旧有许多未完成存在时的短暂放松,另一个是未完成列表清空的前路迷茫感。前者是我现在的状态,后者则混杂在八月底在家的那段时间里。短暂放松下,似乎一切停歇都无法弥补“赶紧完成”的呼唤,导致停下脚步也成了一种倒退。但我目前恰好处在上一口气呼出(周末把论文改完),下一口气还没开始憋的状态(周一到现在划了几天水),似乎要尽早收拾身心,把未完成的列表里的第一条赶紧清一清。对待后者,似乎我在九月转换环境后,一下子眼前多出来一大串新的“待办清单”,于是似乎又进入了新的循环。对这两个状态的消解似乎都是再次回到“未完成”的状态当中,而我本身是厌恶“未完成”的,这其实导致了一种内在的矛盾。我当然可以说人生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未完成,但那是宏大的叙事,还是要拆成一段时间一段时间来理解与度过的。我突然想起去年九月在全国之行结束后,不太留遗憾的前往英国,那时虽然由于新环境导致新的待办清单的出现,但和如今的状态又不太一样。两相对比,可以理解成,上一个环境下的待办清单留到下一个环境会让我觉得有强烈的未完成感,而新环境出现的未完成感则是慢慢探索与积累出来的。刚上大学时也一样,我那时觉得高中及以前的事打包地比较好,可以没什么牵挂的开启大学生活,而大学生活的前一段时间的确是随心而自由的。此后英语考试、考驾照、申请出国等待办事项才不断涌现,让我慢慢受未完成事项牵引着一步步向前。

  做了一些铺垫,返回来思考北京生活的配置问题吧。现今的配置的确和刚来的时候不太一样,刚来的时候甚至想采用住处自闭搞科研的模式,自从工位的电脑连上网之后,大屏幕还是让我选择去工位了。当然另一方面住处的条件也是让我不愿意久留的原因。

  先是吃穿住行,由于要吃食堂,且是有限的几个食堂,所以在吃饭时间上和家里一样并没有很大的自由,甚至更低一些,因为过点了就没有了。我尝试买了一些干粮存着来减缓这种情况,但毕竟不能像父母一样啥时候想吃饭了总能搞点饭。穿这一点,我得手洗衣服让我有点头大,但目前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住的话是低于期待值的,只能安慰自己艰苦奋斗,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科研上了。行之上,同学借了我一辆自行车,且去工位的通勤大约要10分钟,吃饭的通勤也要10分钟,习惯后属于可接受的范围内。

  然后是一些“强制”的活动,其实完全可放弃,只是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我在上两门课,还有两个讨论班,每周得花10多个小时吧,虽然消耗精力(还有半夜的课),但我觉得收获还是值得的。如此算下来,日常占去20%的时间,“强制”活动占去10%的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勉强达到70%,低于家中,但应该高于旅居时(那时候毕竟还有出去玩)。

  我以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科研的环境配置,包括沙发、午睡的床之类,但最初一周还是被巨大的未完成感支配(主要是等待),现在倒是好些了。而且目前还有一些未被发掘的事可做,所以目前的状态并未定型,而更像是上一个状态和这个状态之间的过渡(只是这种过渡还需要一个月?)。我当然可以声称写完这篇文章,我的心态便过渡完成,但我内心的声音则告诉我事实并非如此。要过渡完成,恐怕得把目前想到的一些科研想法都想透彻了,该写下来的东西都写下来且修改好了,才能算是真正跨过了这一阶段,迈入下一个阶段。不过根据我上一篇文章结束时,下一阶段便自动开始的经验来看,很有可能第三阶段的出现也是自然地和第二阶段的末尾重叠的,而如今则更像六月份去杭州时那种带着“未完成”感而出游的样子了。希望如此吧,我想克服“未完成感”的一个好办法,第一是要把需要做的事都明确下来,然而尽快把第一类事完成吧。

16:04 2020/10/1

这回写得比较随便,恐怕算不上第一年结束的总结,我想真正的总结可以留到生日时。至少现在已经超额完成上个生日时的目标了。

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