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权重于选择 ——《海蒂性学报告》
女权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而且近期还不断地升温。这种话题很容易成为相互人身攻击的载体,“女权婊”和“直男癌”这般带有侮辱性的称呼也数见不鲜。本篇并非希望深入探讨女权问题,毕竟这只是一篇近似书评的“书后闲想”罢了,大致只是希望将《海蒂性学报告》中提到的一些状况和由此联想的话聊作记录。此外,《海蒂性学报告》出版于七八十年代,距今已有三四十年,其中的确也会有些落后于时代的内容,不过不论怎样,姑妄言之吧。
女权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而且近期还不断地升温。这种话题很容易成为相互人身攻击的载体,“女权婊”和“直男癌”这般带有侮辱性的称呼也数见不鲜。本篇并非希望深入探讨女权问题,毕竟这只是一篇近似书评的“书后闲想”罢了,大致只是希望将《海蒂性学报告》中提到的一些状况和由此联想的话聊作记录。此外,《海蒂性学报告》出版于七八十年代,距今已有三四十年,其中的确也会有些落后于时代的内容,不过不论怎样,姑妄言之吧。
写完《齐物论》的书后闲想来填《逍遥游》的坑了。
上一篇文章提到我曾在学习课本上《逍遥游》节选的时候写过一篇《打死结的无所待》,那时对“有待无待”的选择和如今有所差别。具体在哪儿呢?我特地又把两年前的那篇文章翻出来看了一遍,其间也偶然瞥到了去年2月写的《偏执狂心语》,一句“我已经不会用褒义的词形容自己了”让我深感这几年来我的心理状态还是有很大的变化的,当然我并不否定一年前的我和两年前的我的想法,而是认为现在的我只是过去的我的延伸罢了,毕竟所处的环境也有很大的区别。
对《庄子》哲学,我是在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了解的,那时印象最深的是“辩无胜”的态度。后来课本上也学过《逍遥游》和《渔夫》篇的节选,其意境与思想都是我倾向的那种类型——自由、洒脱、有反思精神。此前还曾就《逍遥游》中的“有待无待”问题写过一篇《打死结的无所待》,昨日翻了一下,发觉那时自己的观点还是非常现实主义的,认为无所待几乎无法做到,不如放弃而选择有坚定立场的“有待”。现在看来,对“有待无待”问题的看法也有所改观,在《逍遥游》的书后闲想中或许会有所涉及。
这篇稿子我拖了一周多才开始写,忙碌是一个原因,更大的原因是不敢下笔,起先是怕陷入循环而无意义的讨论,而当我重新翻阅了我拍摄的原文片段时,则是感到一种沉重的窒息感。
先摆四个字:强烈推荐!
这是一本探讨心理学方法论的书,致力于澄清大众眼中对心理学的误解。而话题不仅仅止步于此,我在这本书中发现了对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叙述,这是让我喜出望外的,因为它为我此前希望探明的一些话题给出了不错的解答。
这一次算是重读《浮士德》,起因是我某日我忽然想到的“寒假共读计划”,我的一位同学提及希望一同重读这本书,获得新的理解。而这本书(分两部)一直拖到开学两周才读完,本着增进理解的想法,我从图书馆借了我能搜到的所有研究《浮士德》的书(其实只有四本),快速翻阅了一下,补充了一下背景知识和各方的观点。
注:本篇涉及多部电影、小说等作品的剧透,请谨慎阅读!
假期里看了许多模糊虚幻与现实边界的作品,加之以前的观赏经验,在《禁闭岛》看到一半时,便猜出了主角是精分,一切都只是幻想。顿失兴趣,虽然还是把这部电影看完了,但也没再细究电影的细节。当时忽然有种对这类作品审美疲劳的感觉,感觉不是精神分裂就是多重人格,然后就是做梦,有种见怪不怪的感觉,以至于对之前想看的《穆赫兰道》都有点提不起兴趣,怕又是那种意义不明与看不懂,然后结尾来个简单的一切皆虚幻来搪塞。不过《穆赫兰道》虽然在过程中真的就是意料之中的意义不明,但看了一下剧情的大致解析,又觉得这部电影在题材上很有意思。觉得相似的作品看得多了,需要做一个小结来整理一下思路了。
假期适合啃大部头,因为有大段连在一起的时间,只要保持一定的耐性与毅力,便能在受到较少干扰的情况下读完篇幅令人生畏的大部头。
这部《全球通史》上下册共120万字,去除中间断档的天数,确实在读的时间也就三四天。我不敢说我看得多么仔细,但我敢说我算是达到了我想要的阅读效果。通史在我眼中本就是梳理性的,《中国人史纲》以百年百年来梳理,而《全球通史》则是按不同地区的关键性事件梳理。不过即使如此,因为对世界史没像中国史那样熟悉,粗粗读下一遍依旧有许多历史事件无法对号入座。而且这本书按不同地区梳理的结果之一就是,同一年代的事情会在不同的章节重复出现,所以时间感也变得模糊,对我个人而言似乎还是《中国人史纲》的效果更好一些。
这本书在半年前便翻开了,看了前三章,当时兴致一般,遇见了其他好书就暂且放下了。如今再度拾起,从头开始看。此次依旧兴趣不算太大,有种能扫多少扫多少的感觉,看得也比较快,所以其实无法给出一个整体的评价。但书中一些段落还是让我想到了一些值得一说的东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