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将过去、当下、未来(的自我)做切割,并选择注重当下的感受,将过去与未来都作为影响当下的因素。这一视角的诞生于痛苦、不甘、遗憾的时刻,却在实践中让我变得更为主动而减少了这些时刻的再度出现,于是它仿佛成了一张封印这些可能性的封条,如果我变得更为勇敢便揭开一些,如果处于低潮期便再度贴上。

  而只有当下的部分是不足的,即使在几周前只为当下的自我过的24小时内,也不自觉地要为过去与未来的自我做出些贡献,或许是抚慰当年的遗憾,或许是埋下精彩的伏笔。这次尝试后,我忽然觉得将生日留给当下的我源自于过去与未来的包袱都过于沉重的时刻,而近年来高强度地卸下两处的包袱后,当下的自我反倒一身轻地还想为这两处多做些什么而有些不知所措了。

  或许可以将自我与他人的话题与其对照,前篇异类与联结 已将这种纠结又一致的心态指了出来:我渴望从依附他人带来的归属感中脱离,事实上让我成为了异类,而我又并不追寻一个人的孤独,希望与他人产生联结。我希望卸下过去与未来的包袱,让当下的我不至于陷入“不得不”的应付,这似乎让我在他人视角中变成一个随心所欲的人,而我又希望与过去与未来的自我产生联结,一种办法是此前始终讨论的伏笔,当下的自我听到的一些消息与活动并不能或不必要立刻实现,交由未来合适场合的自我顺带实现,而当下的自我也从过去的自我中回收伏笔,以此实践内在自我的一致性。这种视角下,过去与未来的自我实际上也成了一种他人,当下的我圆了过往的梦想,实际上恰恰是给当下的自我带来了满足与愉快,而要让未来的自我能够有梦想去实现,也需要当下的自我描绘出新的吸引自己、但不急于实现的梦想。

  具体而言,近来思考的梦想似乎都太过遥远,或者说吸引力不够强烈,主要的内心句式便是,如果我处于某种状态的话,目前经历的生活还挺不错的。比如当下我所在的温泉疗养院,我就会构思如果我处于老年的状态,选择在温泉疗养院包吃包住是不错的生活,借此也会观察身边老年人的状态。另一个例子是前些天看到某学校将建的数学中心新址,与朋友立下十年之约声称未来可以来到此处过当下看到的资深数学家表露出的随性生活,当然带世界各地的博士与博后使得各地都有熟人,以及与人类学家同事边玩边田野调查,都属于造梦的一部分。虽然遥远,但这实际上拓宽了远方的可能性,包括此前考虑的在桂林等地买房旅居,而不至于陷入当下的努力实际上是在舍弃当下珍惜的东西去换取未来也并不会珍惜的东西的困境。自小处于的近二十年的负债与还债的生涯,让我对某些所谓的长线投资都毫无兴趣,在当下已经明白无法让想象中的未来的自我满意的生活是丝毫不值得为之奋斗的,换句通俗的话说,选择方向比努力重要。

  正如曾体会过主动让自己陷入的孤独后便不再对其叶公好龙,近一周再度尝试一个人的旅居后,我也最终明确它不成为最终的追求对象,而更适合作为一道较高的门槛来考量其他的生活。在我心目中,一天的生活有清醒的14-16个小时,我对各个生活的要素的初步探索是在摸清它们作为拼图或积木的形状,而最终我需要设计可重复而可接受的生活,或许积木的比喻比拼图更好一些,因为后者是在寻找嵌合复原理想的生活图景,而前者的嵌合更为通用而有更强的可塑性。此前蹦出过“生活设计师”的想法让某个朋友感到惊讶,我却自觉始终在做这件事,实践自己对理想生活粗糙的想法并加以细化,最终形成大致的框架。

  而实际上的情形往往更为复杂甚至不可重复,因为每一时期的实验都有大的背景,可以是收入水平、事业阶段、工作状态,甚至是身边的人。正如我博士阶段的旅居归纳对如今的我只能参考部分,因为那时有巨大的收入与事业的压力,而工作状态上反倒是规律而轻松的每周与导师见面;大四下的旅居同样也无法复刻,因为那时的主线是探索世界与建立与陌生人的关系。今夏欧洲之旅前我还有写一本关于旅居的书的想法,之后却发觉此前的旅居生活经历过之后,便无可避免地仅能成为参考而无法复现。创造生活在我心目中是大幅高于总结生活的,于是便在尝试之后断绝了写书的想法,唯有这个博客还始终持续,作为小结指导未来一小阶段的生活。

  那么实用层面上,我收集到了理想生活的什么积木呢?美食,头一档是愿意重复吃而易获得的,次一档是有特色只会吃一顿但会留下印象的。对许多人来说,头一档就是家楼下的热干面、鸭血粉丝、米粉米线,甚至就是家中的家常菜,这也是许多人想家或者能接受在家中待着的原因,而我却有另一张谨慎撕开的封条:对在地性的摒弃,即不接受因环境给予而习以为常的事物,而需要审视后主动地再次选择。

  第二块是舒适的气候与住宿环境,气候适宜有个简单的判别准则便是可以穿拖鞋而不用开空调,住宿也在我众多酒店选择中摸索出了一些偏好,前些天看到视野开阔和阳光洒入的房间瞬间抓住了那个心动的感觉,便让我意识到我偏好这些点,哪怕洗漱设施与床相对简陋。

  第三块积木便是事业,我前些天处于较为明确要做什么也知道大致怎么做,只是需要时间与精力投入的状态,便采取了吃饭外在酒店工作,吃饭找家有些特色的店,饭后消食散步在脑内继续想问题也探索一下城市的生活方式。不得不说,数学在刨去急于求成与晋升压力后,着实是一项稳扎稳打,消耗时间而有所收获的活动。坊间传闻的顶配的研究院的生活恐怕也只是第二与第三块积木的拼合,当然此处或许还要加上与学术相关的人群的线上交流,研究院或许还有线下交流,但根据我博士和博后对线下与线上交流的体会,两者虽有差别但在学术上对我没有特别的优劣。线下多出的层面是学术圈的人际关系,但如果作为同事,我并无心维护,学术圈也确实有随缘维护的粗浅共识,而作为朋友,剥离掉同事身份后往往仅是普通朋友,我也放弃在同事中寻找朋友的想法,而在希望与一个数学圈的人成为朋友时屏蔽掉同事的部分,否则或许多少沾点在地性,即同一工作环境中的“熟人”。

  第四块积木,在列出前三块积木前实际上是隐藏的,只有参照前三块的要求设计出(或想象出)的生活并不让我满意时才凸显出来,那便是自由。虽然此前与朋友讨论时触及到了这个问题的各个方面,但此处我不妨用一个比较狭义的理解,便是可以较为轻松地抛下或拆解生活,而不被所谓的“理想的生活”所束缚。急于求成与晋升压力实际上便是在侵蚀这一点,当然这在心理层面能消解掉一大半,虽然还是有假期时限的枷锁。这实际上也是变相地回应过往我提出的“自由的枷锁”,即在一段时间的工作与奋斗后收获的假期内,不断地事先安排各种看似有意义的活动,反倒让假期成为了新一轮的奔波。即使遇见理想的生活,也有离开的勇气,才不会为所谓的“理想”所束缚。

  同理,在这四块积木上,生活仍无法实现为可重复的令我满意的状态,于是仍需要去发觉其他积木的重要性。对于一个人的旅居,我寻找的是睡觉之外回复精神状态的活动填充事业之外的时间,温泉(泡澡)带来的强制清空大脑或许一种方案,刷bbs、知乎热榜、B站推荐属于拙劣的替代品,线上各种形式的社交往往有个前摇或者抬手,便使得随意性的丧失和目的性的凸显。散步时的发呆与遐想也已经是个不错的方案,再往前一步或许就陷入“心理学大礼包”冥想正念心流运势星座mbti……里了。理想的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或许不是那些大块的积木,而是清醒时刻未被填满的最后一刻钟,我倒是喜欢引用“灵魂安放之处”这种拙劣但抓住重点的表述。在没有清空出一天的16小时并重新排布时,往往问题的症结被其他未实现的想法所覆盖,督促着人在随意的消遣后不满足地睡去,或者在放纵中晚睡。

  于是最后一块我手头的积木便被称为“灵魂安放之处”,而我往往喜欢撕开指向崇高的华丽包装,用不准确但更明确的说法代替,那就是所爱的人。对某些人来说或许是家人,而在地性的封条最初的指向或许便是我的家人,我需要先(至少在心理上)试图独自一人立于世界,再让我的世界能与另一个人共享,这实际上指向了第四块自由的积木。我希望爱一个人,也必须要事先接受离开或消解这份爱的可能性。在此我并不希望多谈这块我还未获得或明晰的积木,也并未仔细考虑这块积木是否与前四者相容或者是否还有更多积木的可能性。至少我心中明确的事是,我希望在尽可能保留前四者的情况下追求新的可能性,而非患得患失地担心是否要舍弃什么东西才能换得。我个人过往粗浅的经历一再向当下的自我强调,做出主动的自我牺牲并不一定能换得我想要的东西,舍鱼而取熊掌的那一刻需要勇气与激情的助力,我不排除与反对这个时机的出现,只是还在用观察与试探积攒经验。换句话说,还在为未来的自我埋伏笔或构建梦想。

  今天恰巧是公历年的最后一天,而这篇文章并不成为一篇年终总结与展望,因为我希望我拥有三阶导数为正的生活,而非阶梯式的或分段线性的函数。但我也得承认,回望22年与23年,生活变动的幅度确实越来越大了,我的版本也由于实践想法频率提高而飞速变更。我甚至思考过要不要就此过一段(或接受)慢一些在过往的自我看来会有些无聊的生活,但又希望在上文提到的清账前的一两年能仍旧保持探索的动力而非就此满足。因为我还总是相信未来会以我未曾设想的方式变得更好,这或许也是我生活的源动力。只可惜周围的人由于大势的变化已然形成了固定的说辞,这也确实是在去年生日文 里便预见的情形,所以我倒也不太惊讶与在意,因为最难受的时刻已在去年疯玩的麻木中度过了。

  但估计写这么多,只是为了让我在新的一年更主动地与我在意的人们接触提供论证带来的勇气吧。

14:48 2023年12月31日
非常开心后比较开心的衣服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