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到了最后一篇了,根据长短交替的顺序,这篇算是短的,在《大宗师》中用了大量篇幅谈了“道”与“真人”后,以谈偏世俗得为政之道似乎有点狗尾续貂。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应帝王》一方面是谈无为地治理,另一方面其实还是有针对每个人自身的意思。王博的《庄子哲学》中说,这里的“帝王”可以看作是理想的统治者,也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的“帝王”。虽然这样难免会被诟病牵强,但我认为这样的理解在《庄子》内七篇探讨个人心灵生活的大背景下,也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Read More

  
  写《德充符》的闲想之时,不知怎的,当德形无法两全的时候感到万分地痛苦,或许是因为作为一个目前还算是健全(身体和心智)而又希望追求“德”(非一般意义的德,含义见前文)的人,我不希望在追寻途中丢失那些我认为很重要的东西吧。好在这篇《大宗师》整体来说和我的理解冲突不大,但仍有许多值得讨论的地方,短短一文,只能挑一些印象深刻的一说。

Read More

  
  写在前面:《德充符》中提及的“德”的概念,是此篇的核心,实际上我是十分认同的。但《德充符》中也有许多和我的观念有所摩擦的部分,有的甚至让我感到有些痛苦,但其实这些都是细节,只是此篇的一小部分了,而此文着重于探讨内心矛盾之处,反而有些喧宾夺主了。至于作为核心的“德”,因为此前也曾在各处提及,故在此文中只是简单带过。

Read More


  毛姆三部头至此终于全部阅读完毕,最后一本《人生的枷锁》本是“寒假共读计划”的备选,却因为开学后各种新书和事件的涌入而不断拖延,过了大半个学期终于开始阅读,而50万字、700多页的篇幅又有点让我望而却步,好在我还是利用空余的时间把它阅读完了。说实在的,一开始还是觉得毛姆写得有些冗长,两百多页的时候我就有种情节已经过去大半的感觉,谁知往后还是演绎出了许多故事,这些故事说不上有趣,却让我的思路跟着主人公菲利普,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前进。结尾处菲利普大约三十岁,而毛姆自己也说花了三十年去积累素材,作为一个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我有理由把菲利普的精神变化部分地看做毛姆思想变化的体现。当然同时,菲利普也作为一个独立于作者的人物,在我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Read More


  和《齐物论》比起来,这篇《养生主》算是非常短小精悍的,开篇一段“养生之法”,然后就是为熟知“庖丁解牛”的故事,接着一小段公文轩见独脚残疾者的惊讶和泽雉(野鸡)不祈于笼中的选择,最后一段秦佚对老子死后人们表现的评价,便了结了。总共七百来字吧,连一篇中学生作文的字数要求都没达到。然而在如此短的文章中,却仍有许多值得讨论的点,有时光是一句话,就能让人联想出许许多多的想法。

Read More


  女权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而且近期还不断地升温。这种话题很容易成为相互人身攻击的载体,“女权婊”和“直男癌”这般带有侮辱性的称呼也数见不鲜。本篇并非希望深入探讨女权问题,毕竟这只是一篇近似书评的“书后闲想”罢了,大致只是希望将《海蒂性学报告》中提到的一些状况和由此联想的话聊作记录。此外,《海蒂性学报告》出版于七八十年代,距今已有三四十年,其中的确也会有些落后于时代的内容,不过不论怎样,姑妄言之吧。

Read More


  写完《齐物论》的书后闲想来填《逍遥游》的坑了。

  上一篇文章提到我曾在学习课本上《逍遥游》节选的时候写过一篇《打死结的无所待》,那时对“有待无待”的选择和如今有所差别。具体在哪儿呢?我特地又把两年前的那篇文章翻出来看了一遍,其间也偶然瞥到了去年2月写的《偏执狂心语》,一句“我已经不会用褒义的词形容自己了”让我深感这几年来我的心理状态还是有很大的变化的,当然我并不否定一年前的我和两年前的我的想法,而是认为现在的我只是过去的我的延伸罢了,毕竟所处的环境也有很大的区别。

Read More


  对《庄子》哲学,我是在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了解的,那时印象最深的是“辩无胜”的态度。后来课本上也学过《逍遥游》和《渔夫》篇的节选,其意境与思想都是我倾向的那种类型——自由、洒脱、有反思精神。此前还曾就《逍遥游》中的“有待无待”问题写过一篇《打死结的无所待》,昨日翻了一下,发觉那时自己的观点还是非常现实主义的,认为无所待几乎无法做到,不如放弃而选择有坚定立场的“有待”。现在看来,对“有待无待”问题的看法也有所改观,在《逍遥游》的书后闲想中或许会有所涉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