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阅读大刘的作品后,我便开始依照着网上的推荐阅读各类科幻作品,时常遇到一些闪光点,但更多地是观赏奇观的感觉,而没有当初阅读《三体》和《球状闪电》时的震撼感。甚至此前专门从图书馆借了一票科幻书籍,结果也还是没看下去就都换回去了,于是我便想把科幻这个品类无限期搁置了。近来沙丘电影上映,又是一部太空歌剧、宇宙尺度的中世纪械斗,我极大地放低了期待才不觉得看了个寂寞。不过与朋友闲聊中,反而得知了莱姆、《索拉里斯星》和塔可夫斯基拍的《飞向太空》,阅读之后如一股清流,让我又体会到了当初阅读科幻的乐趣。

Read More

 
  《纯粹理性批判》 如同珠穆朗玛,而《实践理性批判》则如同泰山。借由纯批的历练,阅读实批相比而言十分容易,与之相辅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则更为“形而下”地只注重某些公式了。当然,在康德本人看来,实践理性优先于思辨理性,所以实批的思想反倒是康德更希望表达的,纯批只不过是做必要的准备罢了。对我而言,带来的震撼度则相对小一些,当然依旧能够优于此前我阅读的其他哲学著作,因为康德这套处理理性的办法在我看来是相对完善的,至少比柏拉图的“我说你听”来的令人接受。

Read More

  此前写过“科研随笔”系列的第一篇试论如何开题 ,希望借此整理和分享我在数学研究中的些许所得。最近恰逢数学生涯的转折阶段,自觉是一个写第二篇不错的契机。对于我讨论的局限性(例如仅来自于我两年多的研究经验),在前文已经提及,便不再赘述,只望抛砖引玉或至少留作自我反思。

Read More

 
  时隔四年,我终于选择接续第一容器,重新开始“书后闲想”的写作。此间曾尝试重读《存在与时间》 的第一部分,以此作为新的开始。但哲学文本毕竟有些晦涩,对于日渐枯朽的大脑来说有些困难,所以依旧是没有读完。前段日子又看了《红星照耀中国》,但未起笔写闲想,契机流失了便也不再挽回。直到友人推荐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曾是我在上宗教学导论前简单翻阅的,当时并未深入,只觉得繁琐,一个假期的时间更多地花在品读《红楼梦》上了。如今重读,其实也相当于面对一本新书,不想自此成为“陀粉”,反倒打算读遍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的作品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