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 如同珠穆朗玛,而《实践理性批判》则如同泰山。借由纯批的历练,阅读实批相比而言十分容易,与之相辅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则更为“形而下”地只注重某些公式了。当然,在康德本人看来,实践理性优先于思辨理性,所以实批的思想反倒是康德更希望表达的,纯批只不过是做必要的准备罢了。对我而言,带来的震撼度则相对小一些,当然依旧能够优于此前我阅读的其他哲学著作,因为康德这套处理理性的办法在我看来是相对完善的,至少比柏拉图的“我说你听”来的令人接受。

Read More

  此前写过“科研随笔”系列的第一篇试论如何开题 ,希望借此整理和分享我在数学研究中的些许所得。最近恰逢数学生涯的转折阶段,自觉是一个写第二篇不错的契机。对于我讨论的局限性(例如仅来自于我两年多的研究经验),在前文已经提及,便不再赘述,只望抛砖引玉或至少留作自我反思。

Read More

 
  时隔四年,我终于选择接续第一容器,重新开始“书后闲想”的写作。此间曾尝试重读《存在与时间》 的第一部分,以此作为新的开始。但哲学文本毕竟有些晦涩,对于日渐枯朽的大脑来说有些困难,所以依旧是没有读完。前段日子又看了《红星照耀中国》,但未起笔写闲想,契机流失了便也不再挽回。直到友人推荐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曾是我在上宗教学导论前简单翻阅的,当时并未深入,只觉得繁琐,一个假期的时间更多地花在品读《红楼梦》上了。如今重读,其实也相当于面对一本新书,不想自此成为“陀粉”,反倒打算读遍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的作品了。

Read More

  这篇文章的标题即是对陌生的自我 的延续。那时我对自己的状态感到陌生,仿佛自己升级为2.0,而原先所有的记忆、关系、态度都是从1.0移栽过来的。这就像换了一台新的电脑/手机,重要的文件会被转移,细枝末节的事物则会被大批量的尘封和忘却。而如今的我,则希望通过搜寻1.0版的自我,来重塑一个3.0版的自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