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偷懒了,直接采用上一回的标题。其实这篇瞄准的不是过去的问题,而是当下与未来。通过重拾阅读解决第一容器的问题,通过重新设定朋友关系解决第二容器的问题,在这篇文章里,让我来回望第三容器时所经历的问题与思考吧。

  从生活的物理比喻行万里路而复读万里书 可以看做第三容器的原始状态,而后搜寻过去的自我 则是提出了上述的容器论。就时间而论,其实这段时间便是我博士申请前“努力”的日子,这里的努力一是指努力为找工作打好基础,而是指努力为自己设计生活。这两者都是十分务实的,即使是后者,其目的也曾是让生活运转地更好以至于为前者服务。这种状态当然不是我所谓的理想状态,但其实如今和未来的我仍旧可以从中汲取一些东西。当下的我由于未来半年高度的不确定性,处于迷茫和焦虑的状态,急需营造一种平静的心境,否则便如同“庄子”心斋中提及的,先被焦虑本身伤害到了生活。

  所以即使文章都针对务实,曾被向往务虚的我贬的一文不值,但如今自认重拾务虚的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反而又有了一种踏实和细致的感觉,仿佛一本详细的手册,告诉我在何时应做些什么,这便是务实和务虚各自的魅力吧。务实这段生活中,所提出的大的问题实际上都在后面的文章被解决,这便给我一种踏实感,不像此前阅读第二容器文章时感受到的窒息感。所以下文的着重点便是,如何将此前务实状态中合适的部分移栽到当下与未来半年的生活。

  从生活的物理比喻 开始,最初一part“生活的场”确实有炫技的成分,即我为了酷炫而有些生搬硬套(当然关系比作传递力的场而思想比作赋予质量的场这两个类比我还是觉得很精妙的)。但part2“生活的基态”和part3“生活的激发态”确实是给未来一系列的文章奠定了基调。因为务实地构建生活,所做的不过是在不同环境下认清基态以及让自己灵活地跳跃到各式各样的激发态。所谓基态和激发态,也可以说成对生活消极的预期和积极的预期。我此后其实也不断地用各种说法去再度回应此处,如四个梯队的精神力需求(见欲望的撕扯

  此处提到了三条基态的特质:不会快速疲劳的身体与规律的生活、令人愉快地吃喝、轻松的工作状态。后两者都还贯彻地不错,对于第一点我想展开讲讲。随着年龄增大,我越发觉得身体应对疲劳的能力在下降,这直接体现在一定要有九小时左右充足的睡眠才能算上“规律的生活”,否则身体状态便会一日不如一日,直到某天被迫在白天睡一大觉。而且近一年多我的入睡能力也大大下降,往往要辗转反侧一个多小时才能入睡。我曾为这种状态寻找各式各样的原因,比如外在的噪音与光线、床与被子不合适、内心等待申请的焦虑,甚至归结于晒阳光不够。但似乎当我努力去除了负面因素后,睡眠的问题依旧时常冒出来。我当然可以归咎于年龄,但我暂时还觉得这其中有更加本质的东西,比如随着年龄增长,所面对的压力与焦虑都更为持久,面对生活时所需要的思考与挣扎也成指数增长,所以身体才会更容易疲劳和更难恢复。这种归因或许只能在对照实验中才能得出,比如某几次旅居过程中,我依旧保持着科研的压力,但与朋友每日的交流与外部世界每日的新鲜刺激,能让我根本意识不到睡眠质量的问题,那么或许这个问题便不来自于科研,或者说至少不是内蕴性无法解决的。比如说在家中时最初会有所改善但此后也出现类似问题,那么就让我排除声光床等外部因素。再比如说某日做了一个不错的梦,当日的精神状态便会好很多,那么我其实基本可以把问题的症结定位在压力和焦虑上。

  在国外时,我曾有意识的调控自己的快乐状态,当快乐持续低于某一水平时便预警自己需要作出应对。回国后我便放弃了这方面的监测,一个原因是国内的生活有更多的多变性,不像国外时长久居家,所有生活的元素都摆在眼前。如今再回望,许多曾让我快乐的元素也发生了变化,等到下文再详细展开。

  先回过头来讨论一下part3的激发态,这随着生活的前进,已经大有变化,如旅游、朋友与日常的生活相结合形成了稳定的“旅居”激发态,可以说是近年来的一大收获了,我也成功实践了数次。运动依旧是我不偏好的激发态,我最近甚至发现戒糖(主要是饮料、奶茶)都能带来体重的下降,还能给我一种掌控自己部分欲望的成就感,这反而也成了一种小小的激发态了。了解世界各国的状态以及学点物理这两个激发态已成为完成式,近期我在做的是慢慢读德国哲学,以及希望开启的是从西川切入了解和写作现代诗,即重拾或补全创作性生活。新闻阅读如今已算不上激发态,而是成为了低级娱乐了,这点在减法大砍刀 中曾被砍掉,但近段时间好像又在生活中占据每日几分钟,不过写到这里,我还是立马删除了手机里的新闻app,还是直接再次拿大砍刀砍掉吧,看新闻不配成为优质的激发态。最后一个与朋友的交流,如今看来还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缓解生活的压力,这一点在后面许多文章有所提及,也是处理第二容器问题时的核心,在此就不多展开。

  后一篇生日回顾陌生的自我 如今用容器论便可以直接解释:第三容器觉得第二容器的自我陌生。所以对于正文部分不再多言,但其间包含的两段《理论与现实》的废稿倒是值得讨论,这部分其实后面还是单独成文 了。当时对这段模糊叙述的精确化演变成的是指向主体(我的内心)与指向客体(世界的演变)的区分,这是一种明确化,但其实模糊叙述中蕴含的东西,在精确化中反而会丧失掉一些。我曾断然把数学归结于理论的部分,而对哲学归属理论还是现实有所犹疑,后面明确后,是把狭义的哲学即哲学家的思想归结于现实,而把广义的哲学即自我思考归结于理论。如今当我阅读康德等人的著作之后,发觉他们的一个共识是,哲学是处理现实世界的,特别地,需要面对生活中所得的经验,空中楼阁的哲学在他们看来意义不大。而数学正是有些空中楼阁意味,在公理体系框定最初的讨论范围和讨论模式后,此后的演变完全是随数学家的个人趣味的,即使有实际问题的指导,也更多是启发式,一个重要的例子便是弦论、镜对称等理论启发了许多数学分支,但当我作为这些分支从业者时,我是可以允许自己对这些原始理论不求甚解的,甚至把它们划到另一个(数学物理)的世界,关起门来搞自己的纯粹数学也是可以的。从这一角度,数学便被大大的解放了,确乎更为接近我在以前文中的数独比喻,即自己设定一些初始规则,根据这个规则去一个个填数字,这种纯粹的解谜带来的乐趣,才是数学吸引我的源头。通过数学能让我更容易地进入到物理和哲学的世界里,而这两个部分于我的乐趣才是来自于形而上的,这种形而上根据过往的我,或许会被归结于“理论”,但其实对如今的我来说,理论与现实的区分更为提纯,所以这种有经验作为支撑或者会再度指向现实的形而上层面,依旧会被我称之为“现实”,或者说形而上层面的现实。至于务实层面的现实,已经是形而下的现实了。

  在这种新的区分之下,理论与现实的问题则被重新精确为,我希望追求纯粹思维乐趣的构建,还是指向经验生活的应用。高中时期许多对名词独特的理解,其实也是划归与前者的,而当学到真正的哲学(哲学系或者哲学家的思想),则更多的划归为后者,所以我曾自以为的哲学本算不上哲学。不过这种理论与现实的二分,并非让我只能择其一,只是让我明确追求的指向,我当然可以全都要,毕竟旅居这种激发态便是后者的优秀实践。当我在用不同的明确化手段时,背后实际上指向的是我对真正哲学的部分的抛弃,正如我曾经对真正的物理的部分抛弃而回到数学。好在我还是相信我目前所做的是真正的数学,而我是能够全盘接受的,由此更为坚定了我事业的主轴。

  下面三篇快乐的源泉时间与快乐时间与焦虑 共同刻画出了第一种生活——独居——的基态。就结果而言,半年或许是一个临界点,最初几个月,我可以凭借着对过去生活快乐的回忆安心生活在日复一日的日常中,往后几个月则需要各类手段去维护自己的快乐状态,而到半年时已经演变成要处理焦虑了,好在疫情的意外让我终结了这一状态,便不再需要进一步探索深渊。这一方面或许可以和交换时的第一学期做参照,那时一个学期结束后的状态可以说是低谷,所以才会极度渴望与朋友的交流。所以由此是否可以暂时下个结论,我个人对独居的忍受状态的极限是半年。由于前两个月能靠过去的快乐撑着,所以我倒是对未来一段时间在英国的状态不是特别担心,但与此同时,我希望能在六月底便成功回国,否则可能就要开始第二种状态即需要刻意维护快乐了。这种刻意来自于“兴趣点的短时枯竭”,即过了一段时间后,会对许多本来感兴趣的事都提不起劲,生活也便过得越来越无趣。这三篇或许值得在未来两个月时再度复习一下,由此来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塑造一个像“旅居”那样稳定的状态。

  此后的几篇文章新阶段的开始 减法大砍刀 旅行与生活 从怠惰到麻木 消逝的田园梦 将第二种生活——在家——从入门到放弃的过程都描绘出来了,尤其是重拾旅行之后。在意识到在家这种状态不是我想要之后,此后几个假期便有意识地向旅居方面靠,旅居的生活的美好,便更加反衬在家生活的单调。当然这其中其实是由于与家人的关系的问题未得到完善的解决,我目前也暂时不希望去面对。在家的日子恐怕在此后一段时间都只是回国后的托底和短暂的歇息站吧。不过这几篇文章中处理一个新生活状态的过程倒值得简述一下。第一篇文章是阐述了新生活的基本配置,其中涉及时间的自由支配率、吃饭等每日活动改变、交流对象(父母)的改变。第二篇文章则是尝试做出一些修正,用减法大肆去除配置中冗余的部分,由此可以引进一些新的东西。这种引进便是第三篇文章,即旅居的雏形。在生活充满着繁杂的事物时,那些改变生活的点子可能根本没有机会冒出来。当然第三篇文章那时还只是一个愿景,如今看来确实是成功的实行了。第四篇文章则是发觉第二种生活在持续两个月后便难以为继,此时确实需要赶紧创造新的生活状态,如果外部条件允许则可以出游或者和朋友交流,如果外部条件不允许(如疫情状态下),则需要开始监管自己的快乐状态了,这样可以再续上个把月。不过根据此后几次在家的状态,我的忍受时长在不断地缩短,从一个月到两周,再到最后几天便觉得无趣了。这主要是最后一篇文章基本把在家划归为了不稳定的状态了。由于在外求学,我十多年没有这么久的时间在家过,而在家这段时间,则让我更加明白自己是一个愿意在外闯荡的人,生活的新鲜感对我而言尤为重要。自此,我也不再向往隐居生活,而真正倾向于入世的生活了,因为独居和在家两种生活的极限,也不过是个把月罢了。不过其实倒也可以质问一下,旅居的极限是多久呢,根据此前的经验,或许是一个月吧,但那是绚丽多彩的一个月。而且只持续一个月主要是因为假期的限制,所以我依旧没有探清它的上限。或者往负面地方向想想,其实旅居也最多只能持续一到两个月?或者宽泛地说,我还是期待两个月后的生活便有所改变?这倒是个未知数,不过若是真是如此,在家这种状态连一周也难以为继,明显是弱于一周起步的旅居了。

  科研生活的尝试旅居与科研 可以看作第三种生活——旅居——的正式形成,上文已提及许多,我也不多展开了。值得一提的是同时期的泛文化娱乐竞技与养成 有种当年名词分析的风采,即独立成篇而对一类事物引入、分析而下结论,在未来长久的一段时间成为我生活上在这一小方面的定论。这种短小有力的文章的出发点不是痛苦与无聊,而单纯是自得其乐的生活中结出的甘甜果实,由此可见旅居生活对我的滋养吧,让我可以纯粹出自兴趣去写一些文章,便更接近上文提到的指向“理想”了。

  此后便是第四种生活——在校。经由对前几种生活的分析,我对配置新生活已经游刃有余,科研上我也进入了快车道,除了最初的未完成之感 抒发一下短暂的不适后,此后在冲段少年的序章 基本确立了未来一年在科研上的冲刺。就结果而言,确实令我满意,我的付出也得到了对应的回报,其间遇到的务虚问题从移栽务虚 再度发端,也已被完善地解决。那一年的文章一遍又一遍地质问理想的生活究竟是什么,它的答案在一遍遍思考中被不断明确,而科研上却随着申请季的临近而越发无法放松,其间的矛盾在申请季前夕到达顶峰,而在提交完申请时第一次释放,确立申请结果后第二次释放,如今我处在“后申请”时代,以平和的心情回望,感慨曾经的各式各样的尝试都没有白费。这段时间我本应处在闲情逸致的状态,却也时常被一件又一件事(如毕业论文、买机票)弄得有些烦躁。把视角拉的更高,或许能对我如今的焦躁有些许缓解作用吧。曾经穿越荆棘、渡过大海,如今不过是小心不要阴沟里翻船罢了。我还是相信自己的能力足以应付未来两个月的状态,只是不能大意罢了。如今也刚购置了回国的机票,剩下的便是策划出一整套详尽的方案来按部就班地执行了。

12:37 2022/4/15
愿不畏风浪的
衣服

Contents